老舍特有的文学常识

关于老舍的简要介绍如下:

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出生于中国北京,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长篇小说和《集市》等短篇小说。老舍的文学语言朴实无华,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北京韵味。

二、老舍的个人生活:

930年,胡介卿在北师大读书,母亲怕她因为这次读书耽误了终身大事。语言学家罗昌培先生是胡青兄弟的朋友。有一次,他去胡家玩,胡妈妈让他帮忙找。此时老舍刚从伦敦回来,写作品,于是罗昌培把老舍介绍给了胡牧。胡牧得知老舍的才华和人品后,非常高兴,私下定下了女婿,于是和罗商量了一个周密的计划,让老舍见胡介卿。

1930年冬,老舍回到北平。在罗的安排下,老舍到处被朋友拉去吃饭,饭桌上总少不了胡杰青。通过频繁的会面,胡和舒产生了感情。直到1931的夏天,胡洁清毕业了,他们结婚了。

婚后半个月,老舍带着妻子来到济南,继续在大学教书,而胡介卿在一所中学教书。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在济南,是个女孩,名叫姬叔。第二个孩子,儿子亦舒,出生于重庆1935,第三个孩子,二女儿李树,出生于重庆1937。

三、老舍作品的特点:

老舍的文学思想是复杂的。在现代文学史上无产阶级文学与资产阶级文学的斗争中,他的派系色彩并不明显。他对左派革命领袖文学的艺术指导以及其他艺术和意识形态观点颇有微词。同时,老舍从未加入苏文和梁实秋的第三派,他们至死都不认为文学是自由的。他的文学思想的基调是强调文学的自由表达,同时认为文学对社会的作用是意外的、长期的。但由于时代的影响,老舍一度接近文学的实用性。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他感到作为一个艺术家的不适应,于是再次呼吁和实践文学的自由表达和艺术性,期间他的文学思想也经历了反复和震荡。所以老舍没有坚定朴素的文学立场,文学思想摇摆不定,但倾向于从情感的角度看待文学,认为“使人快乐是艺术的目的”,“文学是认识生活并解释生活”。同时,老舍认为“文学以气为本”强调自我表现,不把文学作为说教的教科书。

第四,后人评价:

胡风:“佘玉是个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深谙人情世故的人。但他的“真”并没有迷失在这些东西里,反而比著名作家李敖的评价更突出,更难,更可爱。所以,他真的不是简单直白,不是健忘,而是复杂枝叶衬托下的果实。他彬彬有礼,谈笑风生,经常跳出那种不知道是真话还是笑话的幽默。现在,大家大概都知道,他对于生命的真正意义在其中熠熠生辉,但他有时也要为国家大事、公共事业、友谊流泪,这大概很少有人知道。”

亦舒:“生活中的父亲是完全矛盾的。他一天到晚大部分时间都不说话,闭着头想着写东西。非常严肃封闭。但是只要有人来,听到朋友的声音。他立刻变得非常活跃,平易近人,热情周到,容易交谈。仔细想来,父亲也是矛盾的。因为他对生活和写作都很认真很勤奋;另一方面,他特别有趣,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