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最长的一天》所反映的历史和真实历史有差距吗?
如果说马伯庸对虚拟长安日的成功建构,改变了天宝三年元宵节的既定历史,从而符合架空叙事的叙事模式,那么作者在文本叙事过程中对以皇权政治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的解构和对历史虚无的表达,则呈现出鲜明的思辨属性。那么《长安最长的一天》所反映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有差距吗?
一、长安最长一天的真实历史
历史演义等传统历史小说所采用的叙事模式,是意识形态常规下的身份叙事模式,将“* * *享有一个价值、真理和* * *同义的体系”作为历史之后依附于小说的深层参照。“用现代意识和知识重新审视历史叙事是历史思辨叙事的重要特征”,它通过揭露隐藏在历史叙事背后的权力认同和价值认同,实现了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和历史观的现代性审视和反思。此外,《长安最长的一天》所反映的历史观不是一般的历史进步观,而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循环性和虚无性,从而进一步消解了历史的本质。从历史小说类型的历时发展来看,主要有四种历史观:退化观、进化观、循环观和虚无观与架空历史小说借助科技决定论将历史发展视为线性进步的观点不同,新历史小说因其生成语境的差异和对历史真实性及其背后意识形态的追问与追问,呈现出一种普遍的虚无感。
二、《长安最长的一天》所反映的历史
这种虚无在小说中表现为对“救赎”本身的无意义呈现。在李弼看来,这场24小时生死对决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太子恒力的统治,但实际上,他和张小静共同进行的“营救”却将太子推入了对其父皇的猜忌深渊,对他有害无益。从张小静的角度来看,张小静始终拒绝做一个政治棋子,而是再次陷入权力斗争,为人民和他心中的正义而拼命守护。结果就像十几年前镇守西域都城一样,蜉蝣的悲愤换不来统治者的丝毫情感,他还是被权力玩弄。如此微弱的历史循环,既显示了人物行动的徒劳,也挑战了历史本身的真实性:所谓正史,所谓盛世太平,不过是统治者刻意营造的假象,某种程度上民间野史可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在一废一立之间增强了文本的叙事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