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翻译

最后一段:

原文: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译文 :译文: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光项籍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负伤。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说完,自刎而死。这

些是我在其他地方找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你对照最后一段自己把词看一下 :

一、词类活用

1.项王军壁垓下

壁,名词作动词,驻扎

2.项王则夜起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直(当)夜溃围南出

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东,名词作动词,东行

5.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王,名词作动词,让……当王

二、特殊句式:

1,、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这是宾语前置句

何如?等都为宾语前置句

三、虚词:之 乎 等

汉皆以得楚乎?乎为句末语气词

常骑之 之为代词 指骓马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之为代词 指项羽

然今卒困于此 ?于 在这里

此天之亡我 ?之 为主谓之间不译

非战之罪也 ?之为结构助词 的

四、重点字词

1、项王军壁垓下:军为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壁为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慷慨 为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泣为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7、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赏析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1、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最后:

也可从分析其性格从而带来的启示方面来谈,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一个末路英雄在死之前的慷慨悲歌,虽穿越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至今我们犹能感觉到此时这个英雄的无限悲痛与沉重,这就是项羽,一个历经沙场数载却最终泯灭的英雄,然而永恒是超载死亡的,历史仍旧煜煜生辉。 由这一段进入谈看法环节…

然后帮助大家分析

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哪些性格特点?

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