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夫妻小说

(整理:袁口花藤口述:滕贤斌)

山东梁山源口滕氏的来历一直是个未解之谜。几年前中国出现宗族文化的时候,大多数家族成员都愿意追根溯源,了解自己生活的来龙去脉。而在我接触了全国各地的滕氏家族之后,我发现我所属的这条血脉与全国任何一个滕氏家族都没有交集。后来才知道,我们源口支局是从黄河北侧的王坡村(今聊城市东阿县玉山镇王坡村)过来的。但是在王坡村,祖上到了我爷爷奶奶那一代再往上,就找不到源头了。

人们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走的,但很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来的。世界上的滕氏出自山东滕州,但袁口的世系却是个谜。这个谜题让我想:一个家庭一定有父母和兄弟姐妹,兄弟姐妹也有可能分开。然而,一个人必须知道他的母亲是谁。为什么袁口的世系不能和祖先一起整理出来?

带着这个问题,我在网上查询了全国各地的很多滕氏家族成员。众说纷纭,但还是没有结果。

源口65,438+000多名滕氏子孙寻根寻梦,成了我们滕家的忧患。

我滕家住在山东梁山县古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渡口源口,不到200年。经过九代繁衍,至今已超过100人。全国姓氏人口排名211,算是人口较少的姓氏。

解放前,滕第一人从山东聊城东阿王坡来到源口。一个叫滕的人用手推车推着他的父亲滕兵(又名闵)一直走到源口。

《山东省梁山县地名》记载“明代大运河开凿疏浚后,袁在此建村,设渡口,故名源口”。

众所周知,古代的京杭大运河起于杭州,止于北京,全长1,797公里。京杭大运河建于春秋时期。它是世界上最长最大的古运河,也是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

航运一直是古代交通和经济的枢纽。所以人口最多,最活跃的地方就是运河两岸。

有一种说法,山东省京杭大运河沿线村落的名称有18个口。因为是人工河,我奶奶的村子名字叫开河。京杭大运河穿村而过,元代在此设置城门,又称开河门,并设置运河水驿,又称开河驿。明清时设开河镇,镇政府驻此,故开河村又称开河镇。当时是运河码头,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又称开河集。中国历史地图上标注了它的位置,冯梦龙的著名小说《三言二拍》记载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关于村名的由来,山东省梁山县地名学记载称,因明代永乐九年(1411)开凿疏浚大运河而得名。每次甘龙下到长江以南,他都在开河停下来登陆。据老人们说,当地有一块甘龙亲笔题写的匾。

源口是元代汇通沿江八大重镇之一,古京杭大运河长江以北(八镇:南阳镇、路桥镇、开河古镇、鞍山古镇、长沟、王楠古镇、源口古镇、金口古镇)和集宁北与鞍山镇之间的十八个重要渡口(十八个:源口、场中口、王中口、王思口)之一。其中,源口渡口因为有一条贯穿东西的交通大动脉,成为当年最繁华的古镇。

明郑德元年(1506),在源口(开河门南6公里处)修筑节制门,交通、商贸业迅速发展,城镇逐渐繁荣。清代成为汶上(原汶上县)“第一镇”,“三千户,商贾百货”。它是汶上的粮食收集和交换的地方,也是最大的商业集散地。京杭运河沿线,从源口开始,北有金口、鞍山两镇,南有开河、王楠两镇。地理上,源口在五镇的中心。每到汛期,从北艇到南艇的船只络绎不绝;陆路交通,有东西向的驿道,东可达汶上、兖州,西可达水泊梁山,与郓城、鄄城相连。在这条河的繁荣时期,从北到南的船只络绎不绝。等待运输的船只的帆就像森林一样。江南的竹、木、瓷,北方的煤油、洋线、京津杂货,在这里广为销售。百里五镇排名第一。

关祖上从王坡千里迢迢赶来的原因:王坡村是黄河北岸防洪堤下的一个小村庄。土地贫瘠,交通闭塞,村民很穷。我的祖先何时何地来到王婆,已无从得知。可以追溯到三代,先是祖国,再是儿子景山,再是滕兵(又名闵)。因为过度贫困,聊城王坡的滕家真的很绝望。为了生存,祖父滕高远带着父亲一路来到源口,发现这里来往的人很多,就留在了这里。开了源口滕家的先河。

始祖滕在源口经营包子铺,负责南来北往的客商用餐。他有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长子滕文宣,次子滕张文。

我的祖父滕荣石是滕文忠的次子。腾温温和他的妻子因病去世。爷爷滕世昌年轻的时候,被告到衙门。他得到消息后,太爷爷滕文宣(当时滕文宣开了一家药店,太爷爷滕温温夫妇已经去世)急忙赶到我爷爷家,拿了五块大洋让我爷爷出去躲。此后下落不明,据说去了东北,但我也和东北的滕家建立了联系。从此,滕世昌家谱后继无人。但我们这里说的是,滕世昌这个五洋老人,从此不见了。

此外,长子滕文宣有六个女儿,只有一个儿子叫滕诗雨,是最小的儿子。滕·张文有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

除了我的祖先滕的后代,其实还有一个曾祖父滕文秀,他是滕兵的二哥的孙子。他的父亲是滕远山,兄弟五人,在家族中排行老二(长子文远,三子文魁,四子温岚,五子虞雯,可惜袁山的分支一直传到现在,却没有后代)。滕文秀不能住王婆,也不能住梁山县袁。

因为滕家在源口地广人稀,所以同姓之间走得很近。曾祖父滕文宣有六个女儿,滕张文有三个女儿,滕文秀有四个女儿,所以我们有十三姨的传说。如果这十三个大妈当时都是男的,元口滕家现在一定是名门望族了。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据说源口的滕氏因为人口稀少,经常被人多的外族欺负。我的祖父滕·荣石也被迫在南洋当兵谋生。虽然当时滕开了一家药店做中药生意,但“聚泰和”中药店还是颇有名气的。当时家境殷实,在源口也有一定地位,但毕竟人少委屈。为了稳固滕家在村里的地位,他广结善缘,广交各教之友,八拜十三兄弟,在南源口、东源口等地与杨家同住。当时他的名气一飞冲天,与此同时,他的家族生意也蒸蒸日上。当时滕家的门庭非常繁华。先后参拜了庞籍染坊、益生粮店、万兴油店、福成兴粮店、元和精品饼店、侯益生醋油店、东升源酱菜纸店、万裕堂中药店、同济堂妇幼诊所、宏盛源百货商店。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好景不长。腾诗雨死于浙江,时年46岁。当时源口的滕家只有五口人。滕文宣和他的妻子滕幸存下来,他们的儿子滕(7岁)和滕宝志(5岁)一老一少,新建立的滕商业帝国轰然倒塌。当时因为我爷爷滕世昌在南阳当兵(只在南阳,不知道是不是现在的河南南阳),所以我爷爷滕文宣找人用300块钱赎了我爷爷,帮他成亲。当时,我奶奶丁,15岁,家住凉山卢湾,随父出逃,住在源口运河西岸一间破茅屋里,离滕的中药店不到100米。当时她跟随父亲到源口躲避饥荒。经过热心人的调解,她嫁给了我那年快三十岁的祖父滕·荣石。后来她和我爷爷一起经营我家的蒸房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