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士文学中的骑士小说
西班牙最早的骑士小说出现在1321左右,但各具特色的骑士文学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达到高潮。
楚。当时最受欢迎的骑士小说是《阿玛迪斯·德·高拉》(1508)、《世界语的英雄表现》(1510)、《希腊的唐利斯苏阿尔特》(1514)和《帕尔梅里姆·德·奥利瓦》(1565438)
西班牙耶稣会创始人圣伊格纳西奥·德·洛约拉(San ignacio de loyola)在著作中不止一次谈到“耶稣最初的骑士精神”。
当时也出现了很多小说,把耶稣、天使、圣人的事迹描写成游侠骑士,比如佩德罗·埃尔南德斯·德·比利·温布利(1552)的《太阳骑士》。据统计,从1508到1550,几乎每年都有新的骑士小说出现,出版了60多本,印刷了300版。从15年底到16年初,从贵族到平民百姓,没有人不看骑士小说,可见其流传之广。一直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塞万提斯,亲身经历了中世纪封建制度给西班牙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因为他痛恨骑士制度和美化它的骑士文学。他要唤醒人们停止吸食这种麻醉人的鸦片,把自己从脱离现实的梦境中解放出来。在《堂吉诃德》的序言中,他斩钉截铁地宣称,这本书的创作意图是“彻底摧毁骑士文学的邪恶地盘”,“让世界厌恶荒诞的骑士小说。”
塞万提斯在小说中刻意模仿骑士传奇的写作风格,用侍从桑丘·潘沙来描述堂吉诃德的“游侠史”。《堂吉诃德》是一部辛辣的讽刺作品。它以犀利的语言和和谐的情节,猛烈抨击了挥之不去的封建制度和迎合统治者需要的侠义文学,嘲讽了试图通过抨击一种不公正来改造社会的幻想。正如塞万提斯所料,《堂吉诃德》的出版对侠义文学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从此,西班牙再也没有新的侠义传说。当然,侠义文学的消失主要是因为封建制度的逐渐瓦解。《堂吉诃德》也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通过堂吉诃德主仆漫游西班牙大地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社会生活的宏伟画卷,真实地反映了16和17世纪西班牙的社会现实。在这部近百万字的作品中,* * *描写了近700个各种职业的人,包括贵族、僧侣、地主、市民、农民、士兵、演员、商人、理发师、牧羊人、强盗等等。作者揭露了封建贵族的傲慢、自私、虚伪、恶毒和残忍,以轻蔑的口吻描述了封建上层阶级的奢侈、空虚和庸俗自私。
第二部小说中公爵和公爵夫人的情节揭示了封建贵族的丑恶本质:他们表面上慷慨、温柔,实际上却是无聊、闲散、恶毒。在礼貌、慷慨、善良的面具下,为了寻求新的刺激,他们想出各种招数来捉弄堂吉诃德的主仆,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和不幸之上。
该书在抨击奢侈专制的统治阶级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西班牙普通劳动人民的贫困生活,描绘了他们遭受的苦难和压迫。主角在漫长的游侠之旅中,所见所闻是,恶毒的地主阿杜不仅克扣牧童的工资,还找借口把他绑在树上,活活打死;老处女唐娜·罗德里格斯的丈夫因为一件小事被公爵夫人用大头针活活刺死;青少年因为生活的艰辛而被迫参军;地球上充满了贫穷和饥饿,妓女和小偷;大声朗读的牧师传播无知;娶漂亮穷女人的有钱人在办婚宴。
一个曾经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王国正在衰落。用堂吉诃德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多事的时代”,一个“可恨的时代”。"如今,懒惰胜过勤奋,懒惰胜过美德,傲慢胜过勇气."
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是一个矛盾而复杂的人物。那时候西班牙社会黑暗很多。鲁迅先生曾指出:“堂吉诃德与非正义斗争的决心,不能说是错误的。不自量力并不是错误。问题在于他的比赛风格。”堂吉诃德一心要整顿这个社会,却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了现实生活。他无视变化了的时代,试图用自己的游侠行为复活过时的骑士制度,把反对不公正的斗争单独作为维护正义、改造社会的一种方式。他在大声疾呼:“不恢复骑士道是一个大错误。”
虽然他很真诚,但总是处处碰壁。他沉浸在幻想中,完全失去了真实感。在他眼里,到处都是恶魔,巫师什么都捣乱。所以,他处处不分青红皂白,对假想敌横冲直撞,又砍又刺,成为一个可笑的人物。其实,堂吉诃德可笑的傻事大多来自于他善良的动机:他攻击风车,以为自己是在和危害人类的巨魔战斗;为了反对奴隶制,解放人民,他释放了罪犯。他攻击运送圣母玛利亚求雨的队伍,认为他们是抢劫美女的强盗...但由于他无法对现实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往往事与愿违。他让囚犯走了,但囚犯非但没有感谢他,反而转过身来,戏弄他,殴打他,并抢走了他和桑丘的衣服。他从地主手里救了牧童安德里亚斯。一转身走开,地主又把牧童捆了起来,打得更狠了,以至于牧童大骂“天下所有游侠骑士”。虽然现实无情地嘲讽了堂吉诃德,但他固执己见,不自量力,从不考虑做事的方式方法,一味地靠幻想努力,最终落得一次又一次悲惨的结局,成为一个“最有道德最有理性的疯子”,一个可笑可叹的人物。
然而,作者所描述的堂吉诃德是一个无畏的战士,为了维护正义,拯救世界,他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他痛恨暴政和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动群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民的合法权利和尊严,锄强扶弱,消除世间的不公正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很勇敢,从不退缩。他有民主平等的思想,主张“万物平等”。社会地位是暂时的,只有“德”才是真正高尚的。他尊重女性,主张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自由。他心地善良,幽默风趣,知识渊博。作者其实把自己的爱恨情仇都寄托在了这个人物身上。
堂吉诃德也是理想主义的化身。他执着于自己理想化的骑士精神,从来不怕人们的议论和嘲笑,更不怕侮辱和打击。虽然处处碰壁,但他不屈不挠,真诚。没有什么能让他改变初衷,他不愧为真理和正义的捍卫者。这位独自挑战旧世界的孤独骑士,虽然屡战屡败,却在越战中越打越勇,不禁让人对他肃然起敬。
《堂吉诃德》表面的喜剧因素下,其实有着深刻的悲剧意蕴。他对社会正义和所有人平等的要求,在扼杀所有人美好愿望的强大封建黑暗势力下,是无法实现的。他用过时虚幻的骑士精神改造现实社会,是对时代的误解,完全不适合训练。但他的进步思想闪耀着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光辉,他的失败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小说中的桑丘·潘沙是塞万提斯刻意安排的一个与堂吉诃德相对而立、相得益彰的角色。在描写他们的游侠生涯时,作者广泛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方法,从外表到性格反复强调他们的一些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桑丘表面的愚蠢和堂吉诃德的疯狂,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故事的主角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曼切的一个小地主或者说是一个破落的贵族。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他异想天开地想脱离家庭事业,成为一名游侠骑士。他说服了他的一个农民邻居桑丘·潘沙(Sancho Panza)做他的乡绅,于是两人一起出去旅行,一路上做出了无数荒唐愚蠢的事情。最后,堂吉诃德无事可做地回到了家乡,悲伤而死。他临死前立下遗嘱,他的侄女继承人不能嫁给爱看骑士小说的人,否则不能继承遗产。
尽管堂吉诃德疯狂地想成为一名游侠骑士,但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好玩。他真的舍命去做,但他和骑士小说里那些领头的骑士有很大的不同:小说里的骑士都是拥有超人力量的英雄,堂吉诃德只是一个干瘦的小老头;小说中的骑士都有精美的盔甲,神奇的武器,帅气的小马驹。堂吉诃德只有一套发霉生锈的破盔甲,一把断成两截无数次的破枪,一匹“看起来有严重消耗”的马。小说中,骑士们的恋人都是天生丽质、具有民族色彩的公主淑女,但唐吉诃德自称的“心上人”却是一个比庄稼汉还壮的农家村姑。
但是堂吉诃德不是那个意思。他全神贯注于成为一名游侠骑士,他和他的随从们都感到羞辱和不幸,但他们仍然没有叫醒他。他一直坚持自己的骑士梦,但从他愚蠢的行为中很容易看出堂吉诃德的高尚品格。他善良、正直、执着、忠诚、富有同情心,勇于面对邪恶势力。
堂吉诃德最后的结局也说明了他的故事是一个悲剧。从一开始,他的梦就只是一个梦。但当他的形象被人们细细解读时,人们就会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个悲剧,更是一个人为了梦想与自己的命运和整个时代抗争的真实的英雄故事。《堂吉诃德》采用了西班牙独特的流浪汉小说的写作风格,幽默、讽刺、喜剧和夸张的大量运用是这部小说的重要艺术特色。塞万提斯善于将悲剧与喜剧、严肃与喜剧巧妙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堂吉诃德形象的错综复杂的品质:堂吉诃德越是承认自己是拯救世界的英雄,就越会落得一个小丑的下场;他越认真,就越显得可笑;他的行为以一个喜剧情节开始,却往往以悲剧收场,让读者捧腹大笑的同时,也在他的笑容中蕴含着感动和苦涩——其中也包含着对封建专制的深刻批判。
塞万提斯还从骑士小说中借用了大量的描写和叙述方法以及故作姿态的语言,并加以模拟和夸张,与现实社会相比较,形成了一种可笑而不协调的对比。比如在骑士文学中,封爵仪式是一个非常神圣庄严的宗教仪式,但在这部小说中,封爵仪式不是在任何重要的集会场所举行,而是在一个破旅馆的马厩里举行。主人不是有声望的孙儿,而是一个退休的流氓骗子——客栈老板,而他高举的不是圣经,而是为骡夫供应草料的账本,是旅店里为堂吉诃德挂剑的妓女!
在堂吉诃德眼里,右杜尔西内亚先生是绝世美人,是美丽的公主。她的眼睛是太阳,她的脸颊是玫瑰,她的嘴唇是珊瑚,她的牙齿是珍珠。但其实她只是一个从未和他有过接触的乡下姑娘,长得像个男人。她“又厚又壮,胸前有毛”。作家对骑士小说的讽刺可谓极其辛辣。
《堂吉诃德》是欧洲早期的小说之一,其艺术还略显粗糙,如情节不够连贯,结构不够严密,某些细节互不相同等。,但总的来说,它是有缺陷的,对欧洲小说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堂吉诃德的形象,成为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