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找到关于作家马风的信息。
马风(1922-2004.2.2),原名马书明,山西省孝义县聚义村人。四十年代解放区著名作家,山妖蛋派代表人物。该派作品坚持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和口语化的写作特点,追求生活的真实,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国文联常务副主席,中国大众文艺研究会会长。1946年与西戎创作小说《吕梁英雄传》。建国后,任山西省作家协会、文联主席。在创作方面,以短篇小说为主,如《五十年代初的婚姻》(被选入中学教材)和《一台绣花机》、《早知三年》和《六十年代初我的第一个监工》。七八十年代有短篇小说《婚礼现场》、《葫芦沟前世今生》。其他体裁有著名的电影剧本《我们村的年轻人》《我们的退役军人》和长篇传记《刘胡兰传》。
马风的一生
马风(1922-),原名马书明,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成长起来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是“山妖蛋派”第二代作家。1942年发表第一部作品《第一次侦察》。与席蓉合著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是建国前夕在工农群众中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在此期间,短篇小说《金宝娘》和《村庄复仇》也相继发表。1951 6月《人民日报》发表的短篇小说《结婚》,以农村青年翻身后的幸福和喜悦,受到读者的热烈赞扬。它被选为中学语文课本的教材,迅速提高了作者的知名度,马风也成为了建国初期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文革”前,马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乡村复仇》、《一台绣花机》、《早知三年》、《我的第一任警司》、《太阳刚出山》,还出版了小说《刘胡兰传》,讲述了著名女英雄刘胡兰的丰功伟绩。在这部小说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伟大时代的力量、党的力量和毛泽东思想的力量,还可以让刘胡兰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成长为真正的无产阶级英雄,让人们更加具体、真实地了解刘胡兰“生之伟大,死之光荣”的深刻内涵。“文革”后,他发表了《婚礼现场》、《马风故事选》等短篇小说。马风与电影有着密切的关系。《吕梁英雄传》是建国初年搬上银幕的。故事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第一、二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10部致敬影片之一,成为反映新中国农村生活的重要影片。妇孺皆知的故事片《眼泪》(合编)、《我们的老兵》(合编),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风的小说主要描写不同历史时期农民精神世界的变迁,生活画面广阔,人物形象丰满,表现手法丰富。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我的第一个上级》和《提前三年认识》为标志,马风形成了自己质朴、幽默、流畅的艺术风格,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他的短篇小说像一套中国农村改革的画卷,展现了中国农民乐观自信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足迹。马风擅长写普通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展现这些人物美好的精神世界,使他的作品始终充满正气。《我的第一个上级》是马风的代表作之一。其意境新颖独特,故事情节出奇地成功,成功地塑造了农建局副局长田的美好形象。文坛泰斗茅盾曾这样评价:“老田是马风人物画廊里最好的人物之一。”
/01-作者/m/01-马_冯/马_冯.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