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寻找和探索价值之旅
-博格威格
这本书、小说、传记、游记、学术论文...不知道怎么形容,只能说很值得一读。
一对父子骑着摩托车的迷人而危险的旅行,汇集了一生的思想和哲学的讨论,构成了一本有趣的书。
里面的哲理探讨独特而有思想,旅行故事充满了美国中西部的风光,简单而细腻,穿插着父子关系和老友重逢。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你自己的思考和旅程。
“旅行本身远比匆忙赶到一个目的地更令人愉快。有时候,到达目的地比在路上更好。”
作者以摩托车维修为例,阐述了人生哲学,以及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
我觉得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审视自己人生的思路,突然有点明白苏格拉底说没有自省的人生不值得活下去是什么意思了。作者说的“对自己的责任感,追求卓越”发人深省。
这本书的关键词是:善、古典认知、浪漫认知、二元论、摩托车维修艺术……它涉及哲学、修辞学、数学、物理等。还讲禅宗,印度神秘主义,道德经等。
我很喜欢书中“精神高地”的比喻。人对认知的探索,就像一条很少人走的路。在攀登的过程中,你会遇到不确定的稀薄空气,大量的问题和各种假设的答案。
所以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并不容易。我就像一个毫无准备的登山者。选的时候没意识到山有多伟大。
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觉自己的大脑已经超负荷了,经常看不懂。看完就想放弃,不想再看了。但另一方面,似乎又有一种无名的力量在拖着自己继续读下去。
“只为未来的某个目标而活,是肤浅的。生命聚集在山的四面,而不是山顶。是我们脚下万物生长的地方。”
作者对善的探索,也反映了他要到达高地时会遇到的困惑、迷茫、崩溃、极限、堵塞、澄明、疑惑。这些认知和情绪交织在一起,可以随便淹没和冲刷一个人。这些障碍遇到实力就很强,但却是学习的必经之路。
追求真理的确是智者永恒的目标。
“好的品质无法定义,但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
这本书有点难读。只能抓住一些小细节,但是很喜欢。读完之后,人们可以得到心灵的平静。
看完之后,好像经历了一次汗流浃背的登山之旅,浑身舒坦。
“人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我想第一次看到这本书书名时的惊喜也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原因。在他看来,禅与摩托车保养从来就不是二元对立,就像艺术与科技、感性与理性、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不可分割一样。
我很庆幸我没有因为标题而错过。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他提供了一个正确生活的秘密。他举例说,在修车的过程中,我们要意识到,当你修摩托车的时候,你也在修你自己。这才是作者认为的真正的摩托车保养艺术,也是他的生活态度。?
“我们对事物的好坏或美丑有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直觉和判断,而这种形而上的东西其实是对善的感受,而不是知识和经验。?"
这有点像王阳明心学提出的“良知”:“良知,孟子所谓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知而不忧,不学,谓之良知”,这也很像作者的“善存在于知之前”
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良知”是做人,“善”是做事。?
笔者也借摩托车维修谈过这一点。感觉既是来自经验的理性分析和科学认知,也是一种感觉。这种区别就像开车,你对风景的感觉是相机般的,但当你骑摩托车旅行时,你也是风景的一部分。
我也想到了一个关于感性的词,手艺。目前细分行业的时候,我们发现在分工范畴下做金字塔的人,已经把工作做成了一门手艺,有了独特的手感和手法。
因此,努力让自己成为工作和所做事情的一部分。你会获得更独特的体验和收获。
我是一个平时容易焦虑的人,经常会觉得不耐烦。读这本书,有太多感同身受的段子,解决了长久以来内心的困惑,同时也深深冲击了内心世界。
可惜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一个多月了。
有时候不用想太多,在芸芸众生中做一个不求太多理解的普通人,大概就是天赐良机了。想多了很痛苦。
书上讲的是好品质,但什么是好品质不是一句话能概括的。
世界的规律是不可改变的,科学研究通过这个工具产生关于世界的知识,它存在于内心世界,也会随着人类的消失而消失。
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平静,其他什么都没有。所谓内心平静,是指一种没有自我的心境,使人与周围环境完全融为一体。
深刻的自我意识来自内心的平静。
因为只有内心平静,我们才能意识到善的存在,它超越了浪漫和古典的认知,将它们融为一体。
要把事情做好,需要有好的品质。虽然好的品质无处不在,深藏在我们心中,但需要我们不断去发现,去感受,去实践。所谓在乎的东西,好的品质会引导你做的更好。
所以,努力保持内心的平静,接近好品质,感受好品质,做自己喜欢的事,用好产品,专注当下,全心投入。
如果我们不创造神,我们就会死。
如果我们不杀死众神,我们就会死去
啊,失落的石头王国!
——阿多尼斯《死亡》
虽然现在思想交流更快更广,但似乎也更浅薄了。
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我们需要别人告诉我们答案吗?
“如果不放慢脚步,认真思考,往往会花更多的时间,或者得到更差的结果。”
我们最终的人生可能是被自己和自己拉着走的,我们无法判断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因为现代社会所强调的——对真理和理性无止境的追求——对人类来说是不够的,这只会让人盲目地活着,异化。
活着的目的其实是寻求内心的平静,最好的生活是自给自足的生活。
你无法定义什么是好,就像写文章没有公式一样,但是当你看到一篇文章的时候,你可以立刻判断它好不好,因为这是你与生俱来的能力。然而,让我们无法平静的最大陷阱是送葬队伍——从众线。
所以作者告诉我们,要学会听从好品质的引导,重新强调个人的价值。当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能够融为一体时,人才能被称为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被无限物化的“人”(工具人)。
我喜欢作者的想法,在与自己奋斗的过程中,我会成为我自己。
总有人告诉我们,要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其实要把行动和思考结合起来,不断的思考和反思,达到一种平衡。
希望自己能一直走在探索的路上,追求真理的路上,理想的路上……而这些都是没有答案的。只要我看过了,想过了,不断实践和理解了,就无所谓了。
来到这个世界,看看太阳。
文/绿皮火车
图片/豆瓣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