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与主流儿童小说对传统叙事手法的依赖相反,这部小说没有开头,没有高潮,任重而道远。也与作者多年来对小说叙事手法的迷恋和经营相矛盾,放弃虚构的人物情节和前卫的艺术实验,一路还原生活的真实和琐碎。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些标新立异的手法似乎并没有损害《女儿的故事》作为儿童小说的艺术特色,反而出人意料地创造了儿童小说的一种不同的言说方式。梅·子涵是一位知道如何写小说,但不知道写什么的作家。因此,他在《女儿的故事》中虽然放弃了良好的叙事技巧,但仍然保持了对语言的高度敏感,通过各种修辞手法的超常规运用,使文本保持幽默、轻松、真实的精神状态。在小说中,“爸爸”叫梅,“女儿”叫梅,而“爸爸”或“梅”是故事的叙述者。因此,现实中的作者梅和小说中的父亲梅相互重叠、相互影响,从而最大程度地模糊了文学虚构与现实生活的界限。于是,关于“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关于“父亲”的担忧,以故事化的风格找到了存在的合法性。最重要的是,这些极其日常的经历为作者提供了一个自由而随意的叙事空间,并在作者个性化的语言流中产生了令人兴奋的光芒。并且小说特有的幽默在文字的跳跃和蜿蜒之间流淌出来。比如“这是小学五年级过两天就要毕业考试的早上。”这是决战即将开始前的早晨。真的是你死我活:今年的考试改革了。不是每个人都能考上重点中学,但必须在毕业考试中拿到‘资格证’才能参加考试。‘资格证’有限,欢迎大家积极争取。所以是生死攸关。本来你死我活一次,现在你死我活两次。以前是中学生死考试,现在是毕业考试。你一直要死到最后,考上重点中学与否。”又比如:“他以前只吃龟苓丸,他班里其他同学都是直线吃,最多的已经达到五种:太阳神,龟苓丸,只一颗,生命口服液,多灵多育脑精。-不夸张!-不要撒谎!意思是一天吃五种。于是孙膑想,我只吃一种肯定不行,别人的考试我也过不了。孙斌的妈妈决定:再吃一个!.....在梅考上中学的日子里,她的父亲还买了口服液给她吃。吃了两天后,梅范思说,‘我充满了能量!她爸爸说:‘这么快,不是老鼠药!“这是一种植根于中国原生态现实生活,并受到作者敏锐艺术感启发的荒诞幽默。正是这种幽默,照亮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和琐碎,也淡化了现实中的焦虑和苦恼。我们似乎听到一个声音在说,“看!这里似乎是一个多么危险的世界啊!但这只是一个孩子的游戏——只是值得开玩笑!”然而,当我们咀嚼这份幽默,再次走进这部作品时,却发现了其中的裂缝,它在叙述中蜿蜒曲折:“那时候,大人理解孩子,现在,大人不理解孩子。不是大人不懂孩子,是大人要管考试,管重点学校,管孩子……所以看不懂孩子。他们有个理论,你现在让他玩,他以后就完了。”“梅子涵有点臭,但是没有办法。”“尖叫的时候肯定是要尖叫的时候,我哭的时候总是不用大声唱歌,载歌载舞,欢呼雀跃,哎,梅没考上重点中学!同志们好,我女儿没考上重点中学!”这是另一种声音,似乎在说,“看!虽然这里是一个荒谬的世界,但我们必须遵守它的规则——这不仅仅是一个笑话!”“蜻蜓去哪里了?游戏何去何从?蜻蜓游戏在哪里?孩子们的游戏去哪了?“一个关于女儿的故事就这样演变成了一首多声部的歌,夹杂着作者唯美、现实、理性的声音。其中,现实的强烈和尖锐让另外两种声音成为闪烁不定的背景。他们多彩诙谐的音色掩盖不了主旋律的无奈和妥协,就像叙事中流淌的幽默无法摆脱没有童年的童年故事带来的痛苦。女儿的故事是一部很真诚的小说,作者面对自己的矛盾和妥协。《女儿的故事》也是一部实践作者幽默理念的小说。”幽默不一定是轻松喜剧生活的延伸,也可能来自沉重和不幸。“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女儿的故事》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它拓展和提升了中国儿童文学中幽默的范畴。所以这部小说值得我们用更高的标准去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