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是这样写的┃·路遥的自传体散文集《早晨从中午开始》

路遥以他的《早晨从中午开始》为我们讲述了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过程。

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得国家最高文学奖第三届矛盾文学奖。其作品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万千青年的不朽经典”。这部杰作影响了几代人和大批读者。

他用了六年的时间完成《平凡的世界》,从1982到1988,三年的准备,三年的写作。

他像一个历史书记员,写了一部关于1975和10年间中国城乡变迁的全景史诗小说,三卷10万字。

打开《早晨从中午开始》,我们看到新生的《平凡的世界》的新旅程:

耸人听闻的生活。

人生成功后,路遥成了名人,顺利进入省作协领导班子。这个时候,他就可以靠着这部作品,一辈子躺在功劳簿上做一个“白白胖胖的文学编辑”。

活跃的脑细胞。

享受了一段时间后,路遥开始反思,这一生就这样过下去?

他一直觉得劳动是作家唯一的选择,是人生的目标。

人不仅要战胜失败,更要超越成功。

当时有一种断言,生活对于路遥来说,已经是一个无法逾越的横杆。

他不肯相信,所以焦虑痛苦,无数个不眠之夜。

他突然想起了一个遥远的梦。

威特时代的梦想。

40岁之前,你要写一部大型的书,如果不是最满意的作品,至少也是最大的。

这个有些悬的决定,源于路遥少年时的一个偶然的梦想。

那是命运之神的暗示,只有这个承诺此时才在他心中活了过来,他早年的梦想苏醒了,复活了。

人和社会的重大变化,往往源于一个偶然的小原因,比如一战的起因,一个人当街杀死了另一个人。

山区的困难。

幻想和决定很容易,但要把它们变成现实却极其困难。这就是在平地上堆起一座理想的大山。

路遥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

我没有写长篇的经验。到目前为止,最长的作品是《生活》,1.3万字。

写作的经历是痛苦的。以前写作最深的体会是巨大的痛苦而不是喜悦。每一次都像被绑上刑场,走上写字台,每一项工作的完成都像得了大病,长期困在里面。

远离温柔的乡村。首先要从眼前温暖的生活氛围中抽身,再一次踏入结果难料的冰雪探险。

去高山难,归平地易。想在文学界多待一段时间的都是榜样,有的因为一辈子吃一部作品或者一无所有而充满乐趣。路遥认为,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真正的不幸和痛苦莫过于此。

回不去了!前进是困难和昂贵的。如果不能像牛马一样投入到严酷的劳动中,无论是作为作家还是作为人,真正的人生都将走到尽头,路遥想。

最后一条逃跑的路被自己堵死了,他想到了沙漠。

大漠是路遥生命沉思的净土。他对自己的家乡毛乌素沙漠有着特殊的感情。每当他面临人生重大抉择,生活和精神出现严重危机的时候,他都会不由自主地去找她接受一次心灵的沐浴。

无边的辽阔,无边的孤独,在这里,你会真正从大宇宙的角度去关照生命历史和现实。在这个简单的世界里,思维往往像洪水一样泛滥,人生和事业的蓝图才能清晰。

这次朝圣的意义非同寻常。虽然所有的想法都已经确定,什么是要赌青春或者生命,不是秋收就是失败,但是没有选择,这是路遥的坚持。

一个农民春天种了夏云,但是最后,没有收获。不管秋天的收成如何,第二年他仍然会平静地耕作。

他发誓要忘记过去的一切。写了人生,得了奖,得了荣誉,得了花,得了红地毯。

当他走出沙漠时,他的精神获得了极大的解脱和安宁。保证接下来的六年,无论多么艰难困苦,路遥都能坚定不移的坚持工作。

一个人只有拥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才能成就某项事业。

从1982开始。

心理准备。此时,中国的文学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路遥根本不面对文学界和评论界,而是直接面对读者,坚定地以现实主义的方式建构这部作品。他站在风中,不怕挑战。

读书。读了近100本中外小说,看了哲学、经济、农业、养蜂、施肥、煤矿等几十本书和小册子。试着解构一下拆迁大师们的作品,观察他们是如何巧妙地建造这些建筑的。

收集作品的背景资料。我找到了近十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某省报、某地区报、参考消息的所有合订本。基本思路是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观察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作者明确而坚定的人生态度必须贯穿整部作品。

进入现实生活。为了有一个人生的全景,路遥一生背着一个装满书的大箱子,最后箱子变成了两个。足迹遍布农村乡镇,从省委书记到普通百姓。每一枝每一叶都要进行详细的考察和记录,比如作品特定环境中的农作物和野生作物,全景图中的所有家养飞禽走兽,民俗风情和民间婚丧嫁娶等等。确保大局的每一个端节,一草一花,也力求完美准确地统一于整体。

作品的结构:从人物开始。从一个人到一个家庭再到一个群体,纵横交错,最终编织出一张人物的大网。

现实主义小说是结构的艺术。路遥采用开放式结构不散架,这是因为他可以控制中心点和主线的强磁场效应。

读者视野中的人物主线有三条:孙少安和孙少平的两个近景,田福军的一个远景。他们有自己的流程,最中心的位置是孙少平。主要人物处于强烈的运动状态,带动其他群体一起行动。啮合在一起的三个齿轮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作品流向四面八方,源头只是黄土高原上一个叫双水村的小山庄。

在观念的泥潭中,不断否定刷新中的进化。路遥构思的习惯是从终点出发,确定每个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终点,从而把握整本书的内在流向,人物运动的大致轨迹会不断修正他的大致归宿。

终点绝不是剧情,而是书的精髓。即使是最漫不经心的小说家,也在戛然而止的地方煞费苦心。

有了结尾点,就可以把纵横交错的曲折都梳理出来,让这些线索更加混乱,到处设置沟壑通道,读者就很难直接穿越到书的结尾,不得不停在角落里仔细阅读才能通过。

这种所谓的沟弯断开是为了更好的连接。

为了设置这些路障,路遥的头脑常常纠结得一塌糊涂,总是沉迷于混乱的思绪中,有时会走向死胡同,突然出现转机。他生活的真实世界变得虚幻,但那个虚幻的世界又变得真实。

看,一大群人正从思维的地平线上渐渐向姚橹走来。从此以后,他将生活在他建立的世界里,和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他将是他们的主人,他们的奴隶。

写之前最后一个问题:从哪里开始?一部长篇作品的开头主要决定人物的长相。所有精彩的出场,都应该是读者一开始就进入剧情,人物直接走向读者,与读者融为一体。

路遥认为,为了避免简历介绍的出现,近100的字符应该尽早出现。

为此,他苦恼了整整一个冬天。

一天深夜,他突然想到:老鼠药!!

这个问题被王满银的《卖老鼠药》解决了。把老鼠药前后推了7万字,书中70多个人物出现得合理自然。

故事几乎沿着原型王天乐的道路,从家乡、地区、煤矿到Xi安,一路走向读者,从他的经历中带出上百个人物。

1985年的秋天,路遥带着两箱物资、几十条香烟和雀巢咖啡来到矿务局煤矿医院,开始创作《平凡的世界》。每天从中午到凌晨,“早晨从中午开始”。1988年5月25日,下午6点左右,路遥房间里扔出一支圆珠笔,平凡的三个世界就此诞生。

第一个完成于1986初夏。

第二部分完成于6月1987。

第三部分完成于5月25日,1988。

其间的艰辛和不易,无以言表。

创作过程中的身心折磨。最后,我不能长时间照顾自己,而是依靠我的哥哥王天乐。

作品刚出版的时候并没有得到认可,尤其是第一部作品是历经千辛万苦才与读者见面的。

1986初夏,当代青年编辑拒绝发表第一部作品。

作家出版社的编辑看了第一本书的三分之一,推给路遥,说这本书不合时代潮流,属于老派的爱土派。

当时流行意识流小说,主要表现人的情欲和性欲,表现人的原始状态。不然就不是好小说了。

路遥的作品被认为是过时的,不是原创的,没有悬念的,不感人的。

著名评论家向花城出版社推荐路遥的作品,他们决定出版,并在北京召开研讨会,向社会推荐这本书。

路遥脆弱的神经得到安抚。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认为路遥的作品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1986 11《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在花城出版,精装版和平装版于65438+同年2月在文联出版。

作品终于有机会让世界评判了。

1987年夏天,路遥和叶在京相遇,给了她《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和第二部。她在1983采访了路遥的生活,并改编成了同名广播剧。这次见面导致《平凡的世界》1988于3月27日开播,历时四个多月。意味着《平凡的世界》将乘着广播的翅膀飞向千家万户,路遥几年的辛苦将通过听众的检验而不是几个专家的评判,语音播报将传播他的劳动汗水。

也有讨论将其改编成电视剧。

一切都在变好。

但《平凡的世界》在文学界依然反响平平。1988年2月,文学评论家蔡奎在《光明日报》发表评论,公开支持路遥。

1991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