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深,歌唱;三世风雨满堂,一次悲欢离合。

长街亭,烟花炸裂,我随灯回眸,明月飞逝,红尘滚滚,你又叹息。听着断弦,只恨别离,静水流深,歌声苍生唱,悲欢离合圆而短,一旦悲喜交加,就用我的烟火换你一辈子。

站在亭外,看着夜空中绚烂的烟花,我借着灯光回头看。时光荏苒,红尘流转,你一声声叹息。

听到断弦的声音,只恨离开太难。表面上波涛汹涌的大海,其实风平浪静,(我们)在奏响笙,唱着歌乘风破浪。人的一生都有这种像月亮一样的起伏,我们在一起也会经历喜怒哀乐。

出自——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

扩展数据:

1,创作背景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门第。早年他也想利用科举做官。不幸的是,他试了一次又一次,只能靠教书为生。他从小就对民间鬼故事感兴趣。

蒲松龄为了收集素材,曾经在家门口开过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蒲松龄用这种方法收集了大量的离奇故事,经过整理加工,收入《聊斋志异》。

据清代笔记《三借陆笔谈》记载,蒲松龄每天早晨在大道旁的地上铺一张凉席,立一个烟茶,等待路人收集奇闻轶事。每次听到什么,回家就粉饰一下。

康熙元年(1662),蒲松龄22岁开始写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春,四十岁的蒲松龄第一次将手稿汇编成《聊斋志异》一书,南作序。从那以后,它被频繁地添加。直到康熙239年、康熙46年前后,书中才有几处补遗。《聊斋志异》的写作历时四十余年,蒲松龄倾注了大部分精力。

2.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65438+2005年2月25日),本名刘闲,本名陈坚,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伊势。现为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普家庄人。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中小地主商人家庭。19岁那年,他考了童子,得了县、政、路三个第一,一时名声大噪。补博士弟子。我试了一次又一次,直到71才成为贡品。

为生活所迫,他不仅为宝应县令做了几年的客,还在本县西埔村毕家做了近42年的教师,直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

他一生完成了8卷491篇《聊斋志异》,约40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事,将花、狐、鬼世界中的事物拟人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恨情仇和美好理想。它被认为是最有成就的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集。?

康熙五十四年(1715),去世,享年76岁。除了《聊斋志异》之外,蒲松龄还有大量的诗歌、戏剧、民歌以及农医药方面的作品,共计近200万字。

百度百科-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