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无人敢仿,纳兰性德模仿后成为经典。是李渔的哪个词?
据说李渔是被皇位耽误的诗人。他不做皇帝能不能在词的国度走得更远还不好说,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歌词真的救了他。他一生创作了许多精彩的词,极大地促进了词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纳兰性德就是在他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诗人之一。
一个是南唐皇后,一个是清初贵族。两人相差七百余年,但他们的词作经久不衰,成为后世的典范之作。世人常拿这两个人作比较,原因是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词风颇为相似。
关于词风,梁启超曾说:“容若之小言,直追梨竹”,肯定了二者在词风上的相似性。
事实上,李煜的词经常被后人模仿。李渔原本是纳兰性德的偶像之一。纳兰多次表示对他的欣赏,多次模仿李煜的词作。
其实李煜的词从古至今被模仿的次数太多了。既然他用了''恰似一条向东流的河''来写悲伤,那么用河水来形容悲伤似乎成了一种时尚;自从他写了‘独去西厢记无词,月如钩’,西厢记月亮就成了两宋文人争相背诵的意象;更夸张的是他的一句‘昨夜小楼东风吹’,仅仅一个‘和’字就让宋元明清的文人纷纷效仿。
但不知道为什么,李渔最美妙的一首歌《长相思,一座沉重的山》,700多年来无人模仿。我们来读一下:
“长相思”有一山两山。山远,天高烟冷,相思枫叶丹。菊花开,菊花留,大雁高飞,人未归,一帘闲。
这首词是李煜的早期作品,他没有经历过亡国之痛,所以他的词风还是清丽柔和的,没有摆脱‘花间房’的习惯。
这句话是写怀念女人的‘秋怨’,但‘秋怨’这几个字隐藏得很深。这个词并没有描述四福的外貌、形象、神态、表情,而是侧重于展现她眼中的风景来贴现她胸中的感情。笔极空灵,所以很难模仿。
而700年后,李渔的第一首词到了纳兰性德手里,又被抄成了另一首非常经典的《长相思》,成为绝唱:
《长相思》是一段从山到水的旅程,它走到了关羽这边,夜晚万家灯火。风一变,雪一变,破乡梦不成,园中无此声。
这是康熙二十一年纳兰性德写的一首词。第一段词描写跋涉行军,驻扎途中,夹杂着许多无奈;接下来的电影讲述了晚上的暴风雪,它打碎了故乡的梦,让我感到忧郁。全诗描写了将士们对异国他乡的思念,表达了他们久久不能忘怀的深沉悲戚之情。语言简单而意味深长,取景宽泛而对比鲜明。
纳兰性德把《一座沉重的山》换成了《过山之旅》,化静为动,一开始就让世界大吃一惊。整个词在语言风格和意境上与李煜的作品有相似之处。更重要的是,这个词也是写悲伤的,但也是悲伤的词,可谓是绝妙的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