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小说中用哪些艺术手法描写人的心理?

鲁迅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善于娴熟自如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跌宕起伏;他善于细致地揭示人物灵魂的美、丑、善、恶,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弦。总的来说,鲁迅描写人物心理有以下三种艺术手法:

1.通过刻画人物外在的身体状态和动作,间接揭示其心理活动;从人物的动作、言语、表情的变化中揭示内在的波动和变化;

2.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心理分析;

3.揭示人物内心深处的潜意识,这是更深层的艺术表现。

我就从以上几点入手,用具体的作品来回答问题。

通过人物的外表、言行来揭示人物的内心心理,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传统和特色之一。这种间接的心理描写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审美原则。

鲁迅对人物鲜明的外在形式和言行的描写,服从于表现人物内在精神的要求,为的是“传神”。这种用人物的外在言行来表现其内心状态的心理描写,在小说的具体表现中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首先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表情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作家精心描绘了人物眼睛和面部的变化,让读者能够感知和欣赏人物内心的情感。

《孔乙己》中,迂腐清贫的主人公一出现在咸亨酒店就经常变脸,表现出内心的焦虑和骚动。孔乙己原本是个“绿白脸”,但当有人揭发他偷书时,他“脸红”了,极力辩解,流露出内心的羞愧。

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连半个秀才都得不到?”他的“脸上布满了灰色”,显示了他失望和沮丧的悲伤心理。

后来孔乙己被丁打破,用手走到酒店时,“脸又黑又瘦,走形了。”他低声回了店主一个微笑,露出一副“恳求”的表情,表现出他被摧残后退缩、恐惧、绝望的心态。

孔乙己的脸色由蓝白色变成红色,由灰色变成黑色,同时以他对“是什么”的满满辩护,透露出他一贯的心理状态;努力维护那些实际上已经一无所有的读书人的一些尊严,用它来欺骗和安慰他们孤独冷漠的生活。

二是借助人物语言或两人之间对话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状态。

在《暴风雨》中,大嫂齐金的心理活动表现在一段充满动作的对话中。她反驳婆婆关于她出生时体重的回答,“把饭筐扔到桌子上”,可见她内心的不满和大气。

她反复训斥七斤,却“装了一碗饭,往七斤面前一推”,可见她心里既有怨恨,又有牵挂。同时“怪他恨他怪他”夹杂着劝说和安抚。

她和赵的交往是正确的,她当众咒骂齐金,也咒骂八一嫂子。这些挑衅性的快速对话透露出她内心的快速活动,包括不满、抱怨、焦虑和担心、恐惧和悲伤,让人看到了这个努力进取的职业女性的内心秘密。

三是借助对人物行为和动作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药》里,华老栓从华大妈手里接过一包洋钱,“上香放在口袋里,外面按了两下”,可见他心里珍惜积攒的钱,小心翼翼,生怕丢了。他深夜走在寒冷的街上,“神清气爽”,“步子迈得很高”,流露出兴奋和激动,以为儿子的病可以治好了,就轻快地走着。

老栓在等着买“药”。当黑衣人出现在他面前,手里攥着那个人血馒头的时候,“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战战兢兢的要给他,却不敢接他的东西”;这些举动都体现了老栓小心翼翼又紧张,有点害怕又有点高兴的复杂心情。

他拿到药后,惊喜交加,异常兴奋,信心满满,就这样专注、虔诚、郑重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然而,当他回到店里时,他看到了小栓“两个肩胛骨高高凸出”和“不可避免的皱眉”的病态身体。这样一个细微的皱眉动作,也道出了老栓内心从买“药”的喜悦到担心儿子生病身体的突变。

从老栓谨慎、谦和的外在举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内心活动:夹杂着希望与失望、恐慌与自信、喜悦与悲伤。

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善于把握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外在表情、言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的心理活动依靠外在的行动来“说话”。他注重刻画人物在生活的冲突中或遇到意外时的内心活动——此时此刻,人物的内心活动在迅速变化,最能体现他们的性格特征。

比如《故乡》中,憨厚的润土与少年时代的朋友重逢时,被称为“爷爷”,表达了他内心复杂的活动:喜欢,谨慎,想亲近,不敢逾越等级规则。这个标题包含了润土心中许多深刻而真挚的感情。

不难看出,鲁迅在通过人物的言语和动作描述心理时,往往表现出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的心理过程。他注重揭示人物由于周围环境或生活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内心波动,这种波动往往支配着人物的外在行动,从而揭示人物内心的情绪、愤慨或忧郁。

这种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的心理描写,既揭示了人物心理活动的社会原因,又将人物与社会环境紧密联系起来,表现了人物性格的社会性,同时又揭示了人物内心在外界刺激下的独特变化,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鲁迅善于捕捉和刻画能充分表现人物个性的细节,真实准确地刻画细节,使隐藏在细节背后的“潜台词”,即人物的内心活动,得以详细呈现和充分揭示。

他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对生活事件引起的感情、理性思考、情感起伏进行了具体的描述或分析。

但鲁迅并没有抛开人物的行动或情节,进行静态的心理分析。相反,他紧密结合人物的一言一行,分析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心理,从而真实细致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变化。

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描写有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是让小说主人公自我剖析,借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日记、笔记等形式披露自己的心理状态,如《狂人日记》、《伤逝》等。一是作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和评论,借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法,在刻画人物内心活动时渗透作家的主观评论和批判,如端午节、幸福家庭等。

先说第一个。《狂人日记》借助直接的心理刻画,刻画了一个狂人的形象,通过对主人公在疯癫中的内心活动的详细揭示,展现了人物的性格。

狂人记录下的语无伦次、混乱无序、令人惊讶的思想,隐藏着一个中心线索:他在思考社会和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思考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新人。

作家抓住了狂人内心日夜挣扎的迫切问题,开始直抒胸臆,既符合迫害者的心理特征,也符合封建社会最先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水平。

小说中表现的狂人的心理活动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疯子的内心活动是紧张而顽固的。他总是感觉到周围环境和自己的对立,人们对他怀有敌意,想要吃掉他,于是他日夜思考着这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不断折磨着他的心灵。

其次,狂人的内心活动无拘无束,自由联想随意展开,思维不断跳跃。路人的闲言碎语,医生的问答,史书的记载,药典的药方,传统的奇闻轶事,都会唤起他想到吃人的罪恶。

再次,狂人的内心活动充满了强烈的自以为是和虚幻的色彩。他努力思考,自由思考,总是武断地认为他认为的一切都是对的,所以他坚持己见。他甚至把头脑创造的幻觉和虚幻的事件当作真实的存在,然后用它们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疯子纠结于自己的想法,难以摆脱。这恰恰说明了他受迫害的严重程度。

但《狂人日记》并不是对迫害狂患者症状的记录,而是一场反对和抨击封建礼教的运动。小说的主人公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病人,而是封建社会中最早觉醒的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这些日记是他大胆无畏的叛逆心理的变态波折。通过那些不合逻辑、语无伦次的叙述,展现了狂人心理活动的勇气和深度。他从历史和现实生活的传闻中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他能把自己的生命安全与社会的发展和未来联系起来,得出自己的结论。

这种惊人的洞察力具有极大的尖锐性和思想深度。这本日记还表明,一个疯子的精神活动是尖锐的批评。他认识到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看透封建思想道德不过是为了掩盖和维护吃人。

他也从解剖社会转到解剖自己,认为自己现在被吃了,可能过去吃过姐姐的肉,有吃人的历史。这样的自我揭露和自我谴责,具有令人震惊的批判力量。

这本日记也说明,疯子的心理活动有一种理想的光芒。他相信食人的历史会走到尽头,会有可以消灭食人的“真人”。“未来不会有吃人的空间。”虽然他的理想仍然是朦胧的,但他坚信它,并用它来说服他的兄弟。他高呼人们“立即改变”吃人的恶习,拯救儿童,解放下一代。

狂人所记录的内心活动,既是尖锐的思想斗争,又是深入的自我剖析,既是对封建社会的猛烈抨击,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热切向往和追求。

如果说《狂人日记》中的心理描写是带有深刻哲理的震撼,那么《伤逝》中的心理描写则充满了强烈的诗意。

涓生的《伤逝》中的十八篇笔记,在揭示和追溯自我情感演变的过程中,渗透着自我评价。艺术有三种情况:

首先,涓生在回忆子君内心活动的过程中,详细描述了子君的形象。他在揭示自己言行和心理的同时,写出了子君引起的反应、她的表情和行为,从而展现了她的内心状态。

在详细的描写中,涓生和子君的心理活动时而相互激励、相互拉动,时而相互对比,时而相互冲突。涓生内心的激情经历了春夏秋冬由热到冷的季节变化,也反映了子君心理的演变,揭示了他们从内心和谐到分歧分离的爱情悲剧。

这是一个双面的故事,通过一个人内心活动的刻画,揭示了两个青年男女的精神世界。

其次,真实地描述了涓生情绪波动的具体过程,展示了他自由联想的复杂心境。涓生总是因为社会生活和环境的影响而激起内心的波澜,展开各种虚幻的想法。

涓生在会馆等子君的时候,心情烦躁。他不仅对各种脚步声有反应,还担心子君的路。在热切的期待中,他流露出真挚的爱情和相思。

然而,当爱情从两个人生活的鼓舞力量变成沉重的精神负担时,涓生不仅思考着回顾和总结眼前的同居生活,还通过想象驰骋,联想着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的生活方式,揭示着自己复杂的内心挣扎,寻找着人生的出路。

第三,笔记的心理描写充满了浓厚的诗意和意境。涓生对子君的无限眷恋,痛苦的愧疚和遗憾,汇成一股感情的洪流,在字里行间打转。用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表现自我情感的矛盾、游移、挣扎,进一步增强了笔记的诗意。

随着被流放的阿隋的归来,我看到恩人时更加震惊。春天的夜晚,他想起了过去一个人在会馆破屋里的情景,悲伤的气氛衬托着他,让他痛定思痛。他对子君深感羞耻,陷入了悲伤的自省和无尽的悔恨中,难过得难以自控。这就是运用古典悼亡诗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自我心理描写和心理分析。

我来说说第二个。一部运用第三人称描写方法进行心理分析的小说,可以自由地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前因后果及其社会基础,使读者更明显地感受到作家对人物心理的判断。

端午中,既是官又是师的房玄绰,在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下,不满却不敢反抗。“因为他没有与邪恶社会作斗争的勇气,所以故意制造了一条出路”,并用“差不多”这个理论作为一个回避词,来掩盖他无法站起来斗争的事实。

鲁迅在评论房玄初的内心活动时写道:

这就分析了他的“差不多”理论的本质,就是自私和懦弱。然而,军阀反动统治的现实生活改变了房玄初的心理:

只能装腔作势,在家陪老婆玩。他不想“亲自领工资”,坚持要会计部发。他自以为清高,其实胆小无能。他突然意识到他可以赊账喝酒,这显示了他的狡猾。

通过他与妻子的对话和对其言行的刻画,揭示了他复杂的矛盾心理:他安于目前平庸乏味的生活,但尽管义愤填膺却没有积极的行动;他也反思了个人的负面言行,但缺乏克服惰性的勇气和信心。他看不到正确的出路,甘愿常年混迹于衙门与学堂之间,甘于饮一点莲花白,俗不可耐。

《幸福的一家人》以分析主人公在短时间内的特殊心理活动,即他的创作想法为艺术描写的中心。

鲁迅在构思这部小说时,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述了小说想象中的艺术境界与现实家庭生活之间的联系、对立和冲突。

“他”以自己艰苦窘迫的家庭生活为目标,构思小说主人公平等的爱情、舒适的住房、丰富的菜肴和良好的用心。这揭示了“他”对美好生活向往不满的阴暗面;也有羡慕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庸俗浅薄的一面。

但是,我家庭生活的现实:买柴火堆白菜,女儿的哭闹,老婆的生气,接二连三地干扰我的创作思路,时不时地被迫打断,总是把“他”的思想拉到身边的现实生活中。

工作结束时,“他”把构思小说的草稿纸揉成一团,为女儿擦去眼泪鼻涕,扔进了废纸篓。这一举动表明“他”否定了蔡氏脱离现实的虚幻观念,表明他的心理活动已经转向现实。

这部小说对人物的心理分析、融化、渗透,其特点是主人公设想的幻境与实际环境的强烈反差。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在充满喜剧性的表演中蕴含着内心悲剧的暗流,和谐而富有启发性。

人在生活中的内心活动是千变万化的,藏在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往往最能反映人的真实本性。刻画人物的潜意识,是对人物灵魂的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暴露。

在《肥皂》和《兄弟》中,鲁迅用手术刀般的画笔,将手伸进了四明和张的深处,无情地揭露了他们黑暗的潜意识。

鼓吹封建礼教的伪君子思明,突然买了一块肥皂给他老婆用。这种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一种邪恶的念头,认为自己只是被两个光棍对街上年轻女乞丐的猥亵话语所激起。然而,他想拥有一个“孝顺女儿”的愿望无法实现,于是他给妻子买了肥皂。

这块肥皂体现了思明潜意识里对“孝”的激情被压抑,得不到满足,无法摆脱。鲁迅巧妙地用分层次的方式暴露了自己深层的潜意识。

第一,四明忍不住暴露了自己。一回到家,他就催促儿子查英语词典,并告诉妻子,他在街上遇到一个18岁的女孩和奶奶一起乞讨。“大家都说她是个孝顺的女儿”,他饶有兴趣地学着单身汉的脏话。饭桌上,他训斥儿子,提到“孝顺女儿”,不自觉地表现出对“孝顺女儿”的执念,也透露出他内心隐藏的欲望。

然后是他妻子直言不讳的揭露。思明夫人是一个敏感而小心眼的妻子,多次从丈夫口中提到“孝顺女儿”被刺激,看穿了他内心的秘密。饭桌上,她像火山爆发一样暴露了他卑鄙的欲望,揭穿了他买肥皂的虚伪,让思明脸红出汗,尴尬至极。

后来四明的朋友们谈笑风生,也透露出他潜在的好色念头。四明、何道统、卜维元三人谈及诗文话题,也提到“孝”,并重复了光棍的辱骂语,激起了卜维元的调侃行为和何道统放荡的笑声,“惊了他”,“慌了”,“怒哭了”。

其实思明和他的朋友们都有好色的想法,也很欣赏光棍们的污言秽语,并从中感受到一些满足感。他们是一丘之貉,卜和何的表现更清晰的衬托出了四明的潜意识。

此外,通过对四明前后行为的对比,反证其内心隐私。在邪念暴露之前,他骄傲地批评社会风气,训斥儿子,晚饭前在院子里散步:

但是当他的隐私被暴露的时候,当深夜散步的时候:

他怕鸡叫,其实是怕老婆,怕鸡叫打扰她睡觉。思明表现出如此的胆怯、懦弱和谨慎,更加证实了他内心的龌龊和羞耻。

《兄弟》中的张裴军恪守封建礼教,自诩对待兄弟从不“计较金钱”。别人也夸他“没有私心”。然而,当弟弟景福皮疹爆发时,他暴露了隐藏在内心的卑鄙和自私。

在等待医生到来的时候,他忍不住流下各种乱七八糟的隐藏想法:他想哥哥去世后“家里怎么养活”;“自己的健康最聪明”,要“去学校读书”。

但最能暴露他潜意识的,还是对他梦境的描述。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物心理状态的直观反映,是他们在一天中心理活动的延续或深化。梦的内容通常是萦绕在人物脑海中的事件或想法。梦既虚幻又真实。

张的梦特别乱:他背着哥哥的棺材回家。他命令他的孩子去上学,他却张开他的大铁掌,对着他哥哥的孩子贺胜的脸批评。他和一群他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争论。

梦里的幻觉,不留任何阻碍地显示出他隐藏的意图和私人的想法。这个梦撕掉了张严肃的外表和“伊一哥哥”的伪装。原来,这个声称不谈钱的人,其实是一个心里一直在苛刻算计钱的伪君子。

在小说的结尾,景父收到了一份外国文件,他把它放在了病床的床头:

在他康复之前,他想到了为增加金钱收入做贡献。这一细节显示了他们兄弟相处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说明张一直很在意金钱收入。

《肥皂与兄弟》中的主角,一个贪色,一个贪财,都是藏在心里的潜意识。但鲁迅通过对主人公与其他人物对立统一关系的描写,借助人物之间的对比或反差,深刻刻画了两人的阴暗思想。

这种心理描写,虽然只是刻画了两人活动的短命思想,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潜意识,却揭示了他们封建思想造成的卑劣丑恶的性格,既批判了两人虚伪的虚伪,也批判了封建礼教的反动和虚伪。

鲁迅小说心理描写的艺术表现丰富多彩,兼收并蓄;或者几种艺术手法交替或同时运用,真实而紧密地展现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内心状态,揭示其灵魂。

当然,对于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素养、不同生活方式的人,鲁迅在刻画他们各自的心理状态时,他的艺术描写是不同的,也是有重点的。

总的来说,那些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劳动者,通过精心刻画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于知识分子来说,由于他们的敏感、思维的灵活和内心活动的复杂,作家用直接的描写来解剖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和过程,给人看。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心理描写,既是具体人物心灵世界的生动展示,也是特定历史时期时代心理和时代精神的真实反映,是那个历史时期人们共同心理和意志的艺术表现。

回答完毕。

鲁迅最擅长通过画线来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比如他写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站着喝酒的书生,用一句话生动地描绘了他和一般有经济实力的文化人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