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对话:小说、文学和电影谁更真实?

小说、文学和电影哪个更真实——英国作家戴维·米切尔与中国作家苏童的对话

影像时代,文字和镜头,小说和电影,谁更真实?谁更不真实?昨天下午,英国作家大卫·米切尔(david mitchell)和中国作家苏童在上海书展上,以“如何建造一座虚构的房子”为题,进行了一场近而远的对话。

米切尔无疑是昨天书展上最耀眼的明星作家之一,他最新的畅销小说《云图》被拍成了一鸣惊人,将于今年6月5438日至10月在德国首映。至于苏童,他与电影结缘已久。早在1991,他的小说《妻妾成群》就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他曾经是中国电影导演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文学和电影的关系一直很有嚼劲。在前不久的上海电影节上,冯小刚曾直言:“电影是文学的果实,每一部戏剧都是果实。没有文艺背景的电影只能是快餐电影。”很多年前,悬疑大师希区柯克就说过,“只有二三流的文学作品才会被改编成电影。”两位导演抛出的似乎是两种对立的观点,但米切尔和苏童嗅到了某种一致性,那就是永远不要低估文学的能量。

米切尔说,“如果我被关在房间里整整一年,只让我看一部电影,我会发疯的;如果我只看一本书,那我从这个房间出来,一定会比以前更聪明!虽然电影的屏幕比人大很多,但是它给我们提供的体验大概是120分钟。看完之后,感觉就消失了。不要读比人小很多的书,但它所创造的空间是巨大的,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全心全意的感觉就像生活在这个空间里。“他承认,有一次他从北京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到莫斯科,旅途中他带了一本《战争与和平》,整个旅途中他都感到无比的充实。

苏童引用电影大师希区柯克的话说:“真正好的小说,电影对它应该是无能为力的。”在他看来,这位电影大师对文学充满了崇敬。“人们认为小说是神,小说至高无上”。

但作为作家,无论是否和电影走得太近,米切尔和苏童显然都是“文字爱好者”。米切尔说,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小说实际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类似于电影。“比如小说开头,我们不常看到人物进入房间,然后开始一系列动作。人物很可能从一开始就在一个房间里,类似于焦平面的开关;也有很多作家在写小说的时候先想出一个类似电影银幕的场景,然后在人物的动作中加入语言。”而苏童则认为电影很容易诱惑编剧,直言自己在写作时,往往会想办法不让自己被一部未来的电影改编所绑架。

有时候,不管一部文学作品在创作时是否主动接近电影,只要是电影导演针对的,就不是编剧能跟着做的。米切尔承认,很多电影其实比原著小说好很多,比如库布里克的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他甚至认为《云图》的电影改编让他很满意。即使这部电影将来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他也不会嫉妒,反而会由衷地为之鼓掌。“可能这是因为电影和小说不完全一样。有时候我们对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很失望。其实正是因为电影太忠实原著了,简直就是小说的直译,就像有声读物的硬图一样。”我们的记者范昕。

英国作家大卫·米切尔是欧美文坛公认的新一代小说大师。《云图》写于2004年,是米切尔最著名的小说。它获得了英国国家图书奖最佳小说奖和理查德与朱迪读书俱乐部评选的年度最佳图书,还入围了布克奖、星云奖和克拉克奖。作品由六个故事组成,1840一个美国人从悉尼到旧金山旅行的日记,20世纪30年代初在比利时生活的年轻作曲家,1975在加州卷入灾难的年轻记者,今天在伦敦出版回忆录的歹徒,1984发生在韩国的故事和一个老人自言自语当时在夏威夷的青年时代。

今年5438年6月+10月,基于云图的同名电影将在德国首映。该片不仅云集了汤姆·汉克斯、哈莉·贝瑞、苏珊·萨兰登,还有雨果·维文、休·格兰特、吉姆·布劳德本特、吉姆·斯特吉斯、本·卫肖、裴斗娜、周迅、詹姆斯·达西等中外优秀演员。由于电影独特的剧情线索和叙事结构,一些演员会贯穿整部电影,分别在六个故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主创团队——执导《奔跑吧洛拉》的汤姆·提克威,以及执导《黑客帝国》的拉娜·沃卓斯基和安迪·沃卓斯基,都是国际电影界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