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人作品评析

《空心人》聚焦西方人面临现代文明崩溃的困境,希望渺茫,生活状态极度空虚。《空心人》中的绝望非常明显:人是空心的,脑子里装满了稻草,他的声音“完全没有意义,就像吹在干草上的风”,整个世界都会在一片嘶嘶声中结束。空心人是现代人失去灵魂的象征。

很多人认为库尔茨和老盖是“空心人”的典型代表。其实真正的空心人比他们更空虚,更缺乏生存的意义。他们应该属于诗中的“迷失的”和“暴虐的灵魂”,提及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衬托和凸显真正空心人的“空虚”。空心人站在此岸,对路过的人充满羡慕和敬佩,“直视”,希望他们能记住自己。空心人强调自己不是“失落暴虐的灵魂”,只是一个“长满草的人”。虽然和他们一样,那些“暴虐的灵魂”是无法“超度”的,即使在这个灵魂面前,空心人也是自愧不如的。库尔茨打着文明的旗号进行黑暗邪恶的殖民;愤怒的盖伊·福克斯试图用极端暴力摧毁社会统治体系,成为千古罪人。但与空心人的“形而无形,影而无色”相比,这些暴虐的灵魂要丰富得多,他们的暴力行为也比空心人的不作为要好。空心人宁愿保持他的空虚和盲目,也不愿看到库尔茨在《黑暗之心》中所面临的那种“恐怖”。他们无法投身于任何事物,无法投身于传统的宗教信仰,无法找到自我,寻求新的存在意义。显然,与二十世纪那些无名无声的空心人相比,艾略特更倾向于认同那些能够真正面对世界并付诸行动的暴虐灵魂。

第一首诗描写的是一群内心空虚的人,聚在一起歌唱哀叹:“我们是空虚的人,脑子里装满了稻草,言行无聊,毫无意义。”艾略特认为世界上有两个国家,除了已经死去的人,还有一个为还活着的人而设的有死亡之梦的国家,另一个死亡之国是为那些在地球上过着深沉而勇敢的精神生活的人而设的,死后可以永生,而生活在有死亡之梦的国家的空虚的人则祈祷“另一个国家”的那些人能记住他们。

诗的第二部分,继单个声音的哭泣之后,充满了噩梦般的恐怖和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惊觉。“我”在梦中不敢直视的眼睛,是指获得永生的人的眼睛,也就是第一章所说的“直视的眼睛”。这些眼睛从来不会出现在“死亡之梦的国度”,那是给那些没有信仰、没有行动能力的人(“有形的、模糊的、无色的、麻痹的、没有行动姿态的”)。他们被一丝真相折磨,只有敢于面对现实,才能获救。在他们的梦里(那里),那双眼睛就像断柱上的阳光,其中断柱往往是人类精神野心的象征,断柱的意义不言而喻。这呼唤就像树上的风,风中的歌声比一颗垂死的星球更庄严更悠远。在这里,星星是永生的象征,所以星星的灭绝意味着空心人离这个永生有多远。既然这个国家已经落后太多了,那就穿上这个精心设计的伪装吧。燕尾服(老鼠皮)、高顶黑帽(乌鸦毛)和田间交叉的木杆组成了稻草人的形象,也象征着苦难和不幸(基督受难的象征)。诗人对宗教教规的暗示只是一种“刻意的伪装”,是对真实的回避。朦朦胧胧的国度是从死梦之国到永生之国的桥梁,在那里人们必须面对现实,而空洞的人们则哀叹自己永远也到不了这个国度。这个黑暗的国度可能就是诗人后来提到的死亡阴影之谷。

第三部分开始描述空心人生活的环境,即死亡的梦幻国度,以及他们不相信的真相被揭露所带来的内心折磨。这是一片死寂的土地,一片沙漠(仙人掌地)。我们空心人竖立石像,磕头跪拜,乞求救援(一颗垂死的星球闪现)。石像虽已破碎,但口中仍有文字。同样的灵性活动,空人们聚集在一起,却是孤独的,与他人隔绝,无法交流,只能独自醒来,领悟来自永恒世界(另一个死亡之国)的开悟。空心人在第四次接力中感叹:“眼不在,在星辰凋零的山谷里,在这空谷里,这里没有眼。”这个山谷指的是死亡阴影的山谷。在旧约诗篇第23章,主唱道:“我虽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人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诗中还唱道:“在这最后的聚集地,我们一起摸索,在河水暴涨的沙滩上无言的相聚。”在神曲《地狱》第三章中,但丁描述了那些被诅咒的灵魂聚集在一起穿越冥河,走向地狱。其中最恶心的就是那些既不坏也不好,既不忠诚也不背叛,一辈子无所事事的人。这条河常被视为生死分离的象征。在那里,什么都看不到,既看不到真理,也看不到希望。直到那双眼睛重新出现,在昏暗的死亡之国(注意上面提到的河流的形象),永生(永恒之星)和一种宗教的超然现实(多瓣玫瑰)成为空心人的希望。

最后一句直接引用重复的童谣:“这里我们绕过霸王树,霸王树,清晨五点,这里我们绕过霸王树”,与诗人从主祷文中摘下的“天堂属于你”并列。使用童谣的宁静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嘲讽意味,因为这种宁静与他们内心巨大的痛苦和失落有着强烈的关联。理想与现实,情感与行动,血统与本质,观念与创造,欲望与痉挛,潜能与存在,这一切都展现了宗教信仰与愚昧绝望的斗争。死亡的阴影降临了,这阴影的到来麻痹了每一个空心人的精神。全诗的结构很像人们在公共场所礼拜,牧师和信徒分别唱赞美诗的场景。正是通过童谣、哲学论述和主祷文的并置,诗人展现了一群群精神已死、无法理解真理的人的悲惨境遇。即使到了最后一刻,空心人也没有表现出悲壮的尊严,而是可怜的软弱。"世界就是这样结束的,不是砰的一声,而是轻轻的一声。"就这样,诗又回到了开头的语录“一分钱买那个老家伙”,但不是一个人的可悲下场,而是一代人的不幸命运。

可见,空心人和废土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明显多了一点自我意识。“他们是空虚的,但他们明白自己的空虚;他们像稻草人一样缺乏灵性,但他们也知道自己是,因为他们实现了‘另一个死亡王国’和在那里受到祝福的人们。”但这种微薄的自我意识未能唤起他们的灵魂觉醒。他们重获生命的唯一希望,就寄托在那双曾经触碰过“永恒之星”和“双玫瑰”的“眼睛”上,而这些空心人却无力与那双直视的眼睛相遇。他们无法承受自己完全空虚的事实,他们害怕发现自己的本质,尽管这种发现可能会提供进步和改善的可能。

最后一部分可以说是一种宗教仪式的象征。一群空心人徒劳地围着仙人掌(也就是“霸王树”)打转,仿佛在吟唱祷文,祈求一种上帝的赐予。然而,这些人物并没有崇拜真正的上帝或神。但他们不折断象征固有习俗的石柱,只是“亲吻”瓦砾;他们想建立一个新的宗教仪式,但这个仪式比前一个更荒谬可笑。空心人没有与神沟通的能力,也没有迎接死亡或祈求拯救的力量。他们无法忍受自己存在的无尽虚无,只好抱怨“人生那么长”,却不敢去“另一个死亡王国”找那些自己仰慕的人。他们呆滞,毫无生气,不知所措,无所事事,这是文明衰落的象征。尽管有一个模糊的愿望,但他们最终拒绝行动,坚持自己空虚而无意义的存在方式。

同时,空心人体现了一种对文明的哀悼。艾略特之所以能够超越20世纪的困难和灾难,不将其视为暂时的、孤立的事件,而是对整个人类的生存状况和西方文明的衰落进行反思,正是因为基督教思想中整个人类堕落和末日来临的形象的深刻影响。这和中国不一样。中国文化缺乏强烈的宗教精神,很难产生基督教文化意义上的“末日意识”。所以中国从古至今的大文人,往往局限于表达一种对社会现实不满、忧国忧民的思想,而很少对整个人性、整个文化价值有根本性的怀疑。类似《透明人》中的末日意识,在没有基督教文化的中国文学作品中很难出现。

在《空心人》中,艾略特敏锐地捕捉并表达了现代人精神上的空虚和失落。在一个没有上帝,价值观什么都不是的世界里,人们失去了信仰和灵魂,虽然他们还活着。现代“空心人”的世界似乎失去了精神领域的衡量标准,没有什么值得做的事情。除了一种空虚感和失落感,他们得不到更有意义的启蒙。在越来越笃信基督教的艾略特眼里,由于上帝的缺席,人们的心灵失去了凝结的焦点;由于神性的缺失,世界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语言

从《空心人》这首诗的形式来看,它完全脱离了英国诗歌旧格律诗的诗风,摆脱了音韵上的矫揉造作。同时也不同于惠特曼的诗歌风格,不是惠特曼式的抒情自由诗。空心人既不豪放,也不奔放,不像情感的长河,不容易读懂,仿佛蒙上了一层哲学的沙子。可以说《透明人》是一首社会诗。虽然不像社会学论文那样提出尖锐的社会问题,但比论文中的问题更深刻、更广泛。它很流畅,虽然不像山野的清泉。让人读了回味无穷,久久难忘。人们感觉它很深很尖,但就像一个平静的湖,我们只看到湖。湖底有多深,取决于读者的思考和遐想。

空心人没有传统的格律,但音节清晰易读。它不是刻意的人工雕刻,而是能工巧匠的天然雕刻。艾略特非常善于利用重复这一修辞手段来增强朗读的情感效果。特别是在重复中,用个别关键词的变化来衬托语义的变化,让读者眼前一亮,出现了清新和谐的语流。

结构

艾略特的诗歌属于英美诗歌中的新诗,其特点与诗歌语言学密切相关。诗歌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诗歌中的语言问题。在这里,我只能从《透明人》这首具体的诗中提出几个问题,并不打算把它撕开。艾略特在《空心人》中运用了语言排比的类型,使读者在视觉、听觉和意义上达到和谐。单词并置的公式是:

| a......|

| b......|

| a......|

| b......|

等等。

比如《透明人》第五段:

概念中的想法

现实和事实

运动之间是在行动

以及行为和行动

阴影落下了。

,

概念中的概念

创造和创造

情感中的情感

回应和反应

阴影落下了。

,

欲望之间是渴望

痉挛和痉挛。

潜在的力量

以及存在与存在。

本质之间

下降和衰落

阴影落下了。

这在结构上也很工整,结构的含义很深刻。此外,艾略特还运用了诗歌句法独特的句法结构。如果第5段末尾有三行:

因为你是

生活是

因为是你的

如果不从诗法学的角度去研究,这里的意义是无法理解的;如果从普通句法上理解,我们认为“For Thine is”应该是“for thin”,这当然就离开了艾略特的本意,把“thin”和“Life”联系起来了。这首诗有标点符号,所以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在前一节的结尾有一句话:“因为天国是你的(因为天国是属于你的);”前一节的结尾是“人生很长”。另外,这三行后面还有“这是世界终结的方式”,这句话(世界从此终结)只有在整体理解后才能破译。所以“因为瘦是/生命是/因为瘦是”(/这是世界终结的方式)的意思是:“因为天国是属于你的,所以生命是长久的;因为天国是属于你的”(生命即将结束)《空心人》中的许多诗句只有在对诗进行句法分析后才能理解,因为表达的意义掩盖了未表达的意义。诗法学能使读者从表现现象中窥探其内在含义。

图像

“碎玻璃”和“干地窖”是充满宗教联想的词汇。信神的人,心中有信心和盼望,就如盛满美酒的杯子,醇酒的地窖。“空心人”的酒窖里的酒早就干了,玻璃早就碎了,他们干涩的声音根本唱不出动人的歌。这个形神兼备的“空心人”形象,由表及里地刻画了现代人的外在形象和精神状态——枯槁、呆滞的声音和空虚无助的心灵。六次重复使用的第一人称“我们(的)”,传达了包括诗人在内的整个现代“文明人”的生存状态和异化状态,从某个角度使诗歌具有了某种“对象化”和“非人格化”的诗意效果。

诗的第二部分多次提到“另一个死亡王国或梦想之国”和“黄昏之国”。前者是敢于面对死亡,毅然踏入死亡的勇者的王国。这里“眼睛/映在折柱上的阳光里”“摇曳的树/风中的歌/比凋零的星更远更庄严”。后者是空心人滞留的区域。他们不生不死,活在黑暗的世界里,穿着迷彩,“老鼠的外衣,乌鸦的皮”,不敢看那双“眼睛”——那双“阳光”的眼睛;那是但丁的情人贝亚·崔西的眼睛,是诗人曾经爱过或爱过的情人的眼睛,是上帝的眼睛,是犯过错误的孩子不敢正视的责备的眼睛。作为一个朝圣者,但丁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的“罪恶”,下定忏悔赎罪的决心,然后勇敢地抬起头,迎向上帝的目光。“空心人”失去了爱的能力和忏悔的决心,所以再也不敢看这双“眼睛”,就像那个“准备好面孔”的年轻人普鲁弗·洛克,在“一百个忧郁”之后依然“不敢面对”他的爱人。灿烂的阳光和闪烁的星星即将消逝,只剩下影子般的“空心人”在空谷和晚风中拼命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