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是如何巧妙地设置悬念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的?

设置悬念主要有三种方式:

第一,闪回法

所谓倒叙法,就是先把事件的结果写出来,让读者觉得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启发读者追根溯源,探究事件的起因和过程。

比如人教版初一语文第二册有一篇课文叫《一件珍贵的衬衫》:

在我家里,我珍爱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这件衬衫体现了敬爱的周总理对劳动人民的阶级感情。每次看到它,周总理高大而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每次握着它,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那段激动人心的往事。

读完这段话,读者不禁要问:为什么会有一件衬衫与周总理息息相关,周总理什么都忙?它是怎么到我家的?周总理也穿过吗?从而激发阅读兴趣。这就是悬念。

再比如《羚羊之雕》(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开头说我妈问“我”那只雕羚羊在哪里?“我”说是收起来了;然后我妈问我放哪了,让我拿给她看。当她看到我在撒谎时,她怀疑我是不是把它卖了。在母亲的一再追问下,“我”不得不诚实地坦白:我把它给了我的好朋友万芳。那么,我为什么要把我父亲从非洲带回来的如此珍贵的手工艺品送给我的好朋友万芳呢?万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就是悬念。

其实生活中发生的很多事情,人们往往都是先知道结果,然后才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与自己可能的关系追根溯源。

二、误解法

所谓的误解,就是不正确的判断。利用误会来设置悬念,可以使文章的情节曲折离奇,引起读者的食欲,读起来趣味横生。

比如《山中访友》(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这个题目就让人产生误解。没看过这篇文章的人一定以为这个“朋友”指的是人。但读完全文,读者就明白了,这个“朋友”不是指人,而是指山中的古桥、树林、泉水、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其视为自己的朋友。初中课文中,有一个标题误解是这样的,还有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因为这里的变色龙指的是沙皇手下的警察,而不是指善于根据周围环境改变肤色的蜥蜴。

第三,推广第一种抑制方法

所谓欲先扬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扬”,是想先扬后抑,指的是赞美和抬高。“克制”是指压制和贬低。作者想赞美一个人物,但不是从赞美处写,而是先按下,从反面贬义的地方写。这样剧情多变,跌宕起伏,悬念迭起,容易让读者觉得豁然开朗,在阅读过程中留下深刻印象。

在《战国策》中,有一个“冯谖访孟尝君”的故事。文章开头写道,冯谖既没有爱好,也没有能力,还爱捣乱,爱抱怨。简直就是弱项,作者把他贬到最低处。读到这里,读者不禁要问:为什么孟尝君要对待这样一个无用的人?(悬疑)没想到,作者转而写他如何为孟尝君管理“三窟”,写出了他的非凡才华。开头的“抑”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这样的例子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