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小说的四种类型
以《水浒传》为代表的英雄传奇小说
以西游记为代表的神话小说。
以《金瓶梅》为代表的世情小说。
明代小说介绍;
这类小说有两种发展趋势,形成两种形态。历史小说的一种形式是历史演义。这是在宋元人的言语中讲述历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谓历史演义,就是以世代相传的史实为基础,再吸收野史杂文和民间传说的内容,加以扩展。以《三国演义》为代表。所谓“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大体可以反映出这类小说的面貌。三国演义,通俗的三国演义,罗贯中。从现存的元代历史故事、《三分世略》和《三国平话》来看,《平话》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基础。罗贯中查阅正史,广泛采纳民间故事,完成了这部巨著。小说描写了魏、蜀、吴的兴衰,但却总结了长期的封建社会生活,特别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生活,具有丰富的历史内容。《三国演义》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和反动本质。《三国演义》主要描写军事斗争,同时交织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它通过生动鲜活的生活场景总结了奋斗经历,可供后人借鉴。《三国演义》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反映了更为复杂的思想内容,包括长期封建社会形成的封建正统观念、儒家“天下为仁”的思想以及宋元以来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民族意识。《三国演义》善于刻画矛盾斗争中的人物,塑造了曹操、关羽、诸葛亮、张飞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三国演义》擅长描写战争。既有气势磅礴的场面,也有对人们活动的生动描述。虚实结合,主次分明,细节适当。明代有大量的历史演义小说。几乎从古代传说的于霞时代,到汉晋唐宋。与《郭列传》、《全汉书传》、《唐书传》等作者相比较。但大多模仿三国演义,思想艺术不高。鲁迅批评说:“虽有上述,但又重抓史实,照搬陈艳,所以它不仅措词拙劣,而且还颇怕叙述。”(《中国小说史略》)历史小说的另一种形式是英雄传奇。这种形式也是宋元时期在讲历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也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但与历史演义小说不同,它侧重于描写英雄而不顾历史事件的世代演变,即鲁迅所谓的“讲一段故事,特别强调一个或几个人”,以《水浒传》为代表。《水浒传》是由施耐庵或施耐庵、罗贯中合写的一部描写北宋末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小说。宋江起义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但其历史不详。《水浒传》在讲述宋元历史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点缀和表演,虚构成分比《三国演义》还多。例如,在梁山伯的65,438+008名叛军领袖中,只有少数真正存在于历史中,大多数都是艺术虚构的。《大宋宣和遗》产生于宋元时期,保留了当时历史故事书中水浒故事的本来面貌。虽然它非常粗糙,但已经初具规模。在宋代说的小说中,有专门描写梁山好汉的题材,如青面兽、花和尚、大侠等。在此基础上,水浒故事被文人作者加工成书。《水浒传》描写了一个农民起义队伍从发生发展到被接受瓦解的全过程。作者以极其生动的爱恨情仇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热情歌颂了英雄们的高尚品质和反抗精神,真实揭示了“官逼民反”是农民起义的重要社会根源。但小说在描写了梁山好汉的大聚会之后,还描写了招安、廖、方腊直至最后败亡的悲剧结局,表现出更加复杂的思想矛盾。忠君观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水浒传》有着明显的影响。虽然它的批判触及了整个黑暗的封建统治网络,但其针对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欺骗皇帝的贪官和汉奸。但悲剧的结局还是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残酷邪恶本质的揭露和批判。《水浒传》表明中国古典小说的现实主义艺术趋于成熟。许多英雄人物不仅个性鲜明,惹人喜爱,而且在性格与环境的结合中写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发展变化,完成具有丰富社会内涵的典型创造。《水浒传》中的正面人物充满了英雄主义的理想色彩,说明人物塑造的典型过程从未离开过理想的蜡烛。这与水浒故事在民间的长期流传是分不开的,表现了生活在黑暗社会的人民在斗争中的信心。明朝也产生了很多英雄传奇作品,其思想艺术成就都是因为同时期产生的历史演义小说。大多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依据,但内容主要取自民间传说,侧重于英雄事迹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万历年间熊所著的《北宋列传》,讲述了宋初抗击契丹的故事,塑造了众多女性英雄形象,其中穆英姿飒爽,深受人们喜爱。《熊》、《大宋中兴传奇》讲述了岳飞的故事,郭勋的《明皇轻骑记》(书名为《云河奇观》)讲述了明朝的开国历史,旨在宣传郭氏始祖的功绩,袁裕龄的《隋史遗事》和乱世英雄,这些都在一段时间内对人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