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贵相的简历。

徐贵相心情很好,用他的话说,他“处于胜利后的喜悦中”,因为他刚刚完成了一部24万字的小说《高地》。小说从去年2月65438日的31写到65438年10月22日完成,只用了23天。写出来后好评如潮。《当代》、《小说选》等文学名著准备出版,不少影视公司也来洽谈影视剧改编事宜。

《高地》仍然是徐贵相最常见的军事题材。围绕一场“高地之战”的再调查,写了一个两个兵、两个兵、两代兵之间悲喜交集的故事。徐贵相认为这是一部结构和内容都很完美的作品,也是一部令人惊奇的作品。两年来,这个故事的基本框架一直萦绕在徐贵相的脑海里,但他总是担心主题无法摆脱个人恩怨。2006年元旦的前一天,徐贵相误以为是元旦,因为逢年过节,他从不出门,没有客人,不加班,把时间都留给了写作。那一天,北京下了一场特别大的雪。雪花像乒乓球一样大。徐贵相在雪地里走着走着。他突然想到,两个士兵在高地的个人恩怨,是否可以归结为一种不为常人所理解的善意。充满想法的徐贵相回到家打开电脑,就像在写回忆录一样。他以每天一万多字的速度写了23天,写完了最后一个字。徐贵相是特别的。我连连叹息:“那个下雪天,天上没有一片雪花,只有一本小说!”尽管许多作家都获得了梦寐以求的茅盾文学奖,但徐贵相仍然认为自己是一个业余作家。1978入伍,历任班长、排长、连长、集团军组织部部长、师宣传部部长。他参加过两次自卫反击战,荣立过两次三等功。徐贵相是一名职业军人。他走上写作之路不仅是因为他的爱好,更是因为他的坚持。

徐贵相小时候喜欢看小说,大多是战争文学作品,包括《烈火金刚》《敌后武装》等国产作品,苏联卫国战争的作品,雨果的作品。80年代初,文艺复兴风起云涌,无数人梦想成为作家。当他成为一名士兵时,参加了战争的徐贵相也非常热衷于写作。他扔掉了许多作品,但大部分都掉进了海里。从65438年到0985年,当他从第二次战争中返回时,他在许多信件中发现《晓说林》杂志发表了他的中篇小说《征服》,这非常令人鼓舞,他从此更加勤奋地写作。

从65438年到0989年,徐贵相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丰富的人生积累和对军事艺术的学习使他的创作更上一层楼。后来在解放军出版社工作,工作环境让他接触到了战史、党史等历史知识。他一篇一篇写,一步一步走自己的路。据徐贵相说,他的小说《历史的天空》曾获茅盾文学奖,两次被拒,后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徐贵相说:“被退稿的作品不一定不好,有些优秀的作品是原创的,超出编辑的想象,可能会被退稿。”在徐贵相看来,要成为一个作家,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生活阅历,二是要有作家的胸怀,对生活要有足够的判断力和敏感度。

《历史的天空》和《八月桂花开》被专家称为“新历史文学”,因为它们以新的历史观、新的文学观、新的价值观来看待战争历史。在这两部作品中,徐贵相试图接近历史的真相和几十年前战争中人们的真实状态,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的英雄形象。《历史的天空》中的梁大牙,《八月桂花遍地开》中的沈轩辕就是他塑造的主人公。在他看来,英雄就是有强烈责任感,要为国家、民族、历史、家庭承担责任的人。

徐贵相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站在人的立场上”的创作的谈话,谈他进入人的内心世界的写作感受。他把作品中的人物视为自己熟悉的兄弟。“我就是其中之一,我就是我写的人!”尽管他对塑造战争中的一群男人很有信心,但徐贵相并不否认他对爱情和女性形象的把握不够。

徐贵相是一位因电视剧《历史的天空》而“火”起来的作家。他一直看好文学与影视剧、广播剧等文学形式的互动。他认为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文学作品推向社会。徐贵相写小说有个习惯,就是几部作品同时写,互动写。如果这个故事写不下去了,他就写另一个故事。无论写什么小说,他都会考虑故事的完整性,制造人物之间的冲突,制造矛盾和亮点,为以后的影视改编留下方便之路。离开家乡30多年后,家乡的月色和老街在徐贵相的心目中要诗意得多。虽然他一直向往回到家乡,过着“桌上一瓶老酒,桌旁几个老友,桌下一条老狗”的悠闲生活,但他真的是置身于家乡的欢迎氛围中,善于喝酒的徐贵相总是不知所措。他更怕那些还在贫困中的家乡人花太多钱招待他。

继《历史的天空》之后,徐贵相的另一部小说《八月桂花开》也为许多读者所熟知。写这部小说,徐贵相说是因为对家乡的感情。他想通过小说告诉人们,“八月桂花遍地开”是皖西民歌,是皖西人第一次唱这首歌,而且唱得很大声。徐贵相还把他熟悉的家乡的景色写进了他的小说。在他心目中,家乡自古以来就是一片充满英雄豪杰、文化底蕴丰厚的土地,也是他走到哪里都无法割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