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柱》怎么样

《圣殿春秋》英文名The Pillars of the Earth,是英国作家肯·福莱特的畅销小说。简而言之,它的内容是一个关于建造教堂的故事。全书第一、二卷近1000页,80多万字。五天就看完了,应该算是这几年最快的阅读速度了。这本书围绕着一座教堂的修建所引发的善恶较量展开,从皇室斗争到兄弟之墙,无所不包。堪称了解当时中世纪统治风格、宗教组织、哥特式建筑的百科全书。这本书的主角是王桥修道院的副院长菲利普修士。他的教堂在一场大火中倒塌了,所以他需要重建一座大教堂。为此,他邀请了书中的另一位主角——建筑师汤姆为他设计建造。首先说菲利普,他在书中代表了一个正面的形象——正直、克己、简单、有原则、灵活。这个人物改变了我之前印象中教会邪恶的一面,更加客观的看待教会在那个时代所扮演的正反两方面的角色。中世纪西欧还处于封建时代,王子、儿子、儿子、男人、骑士都拥有自己的封地,王子和军阀混战,国王的统治无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那时候,只有教会才能真正把手伸向各个角落,建立起全国性的社交网络。教会不应该被视为一个简单而邪恶的宗教团体。事实上,在当时,教会是一个庞大的组织,具有社会管理、文化教育和精神控制。同时,它也拥有大量的财富,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各国君主在统治时都必须依靠教会的原因。不用说,菲利普在修复教堂时遇到了最大的困难——钱。钱的数额相当可观,菲利普不得不依靠修道院自己的生意自己筹集。这是教会的收入来源。教会的收入主要来自这几大项:(1)什一税,所谓什一税是教会根据《圣经》规定的“一切农畜产品的十分之一归神”的宗教税。顾名思义,所有土地上的所有人都要把自己每年产出的十分之一捐献给教会,然后教会再把这笔钱在各教区之间进行分配;(2)地租。教会最大的财政来源是国王赐予的土地。教会将土地租给佃户耕种或放牧,然后收取一定数量的租金,其中一部分是实物,也有货币。在书中,菲利普规定,地面上的所有佃户都要缴纳货币地租,以便筹集建设资金。此外,在寺院土地上的河流、矿山、采石场和森林中捕鱼、采矿、采石、伐木等都必须缴纳③捐款。教会通过宗教活动为人民服务,并影响其成员,许多虔诚的信徒会自愿向教会捐款。当然,教会也出了很多名,比如臭名昭著的救赎券,教会公开宣称捐款可以救赎过去的罪恶。这种捐赠也可以以义务劳动的形式进行。比如书中写道,每周日都有近千人志愿到教堂工地工作,真是“有钱贡献”。此外,很多富人或贵族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修道院当见习修士,这实际上相当于把他们送到神学院学习,而且一般都要向教会进行一定的捐赠,往往是一块土地或一笔钱;(4)自产。自学从事某些生产活动,比如在自己的土地上放牧生产羊毛或者养牛制作奶酪等等。这么多的收入来源,合理分配和管理它们以获得最大的利益,就像管理一个大公司一样困难。除了其经济功能,修道院/教堂是当时最重要的文化和教育机构。说到这,可能和大家的传统印象不太一样。我们普遍认为教会是一个遏制人们思想,遏制科学发展的邪恶组织。说实话,他们是;但当时教会统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所以也垄断了知识和教育。例如,这本书的故事围绕着王翘修道院,它在英语中被称为修道院,来自拉丁语monasterium。修道制度来源于圣本笃提出的修道制度的建立,表明他是献身于上帝的。僧侣的三个誓言是贞洁、贫穷和顺从。同时,修道院也是教会教育下层僧侣、培养主教和神职人员的机构,就像学校一样,所以也叫神学院,来源于拉丁语Seminarium。由于教会垄断了文化生活,修道院几乎成了当时唯一合法的教育机构。普通人和贵族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径是在修道院出家。拉丁语、神学、数学、历史、哲学等课程都是在修道院里教授的,所以当时文化水平最高的人往往是僧侣。国王和贵族经常请一位牧师或僧侣做秘书、助手和顾问,因此他们可能在出家后参与政治活动并最终出人头地,拥有很高的地位。除了教育,教会还复制、保存、制作了中世纪流传下来的珍贵书籍,这也是文明的传承。虽然很多书被禁,不能在世界上流通,但保护了很大一部分经典。那时候,书是标准的奢侈品,唯一可能的图书馆几乎都在教堂和修道院里,普通人家绝对没有书。教会为了维持统治,建立了复杂的组织体系,等级森严,组织严密,几乎相当于国中之国。一般它的统治体系是这样的。最高领袖是教皇,其次是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院长等等。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教会在人口管理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因为当时政教几乎统一,所有的人都要接受洗礼,同时被赋予一个教名,这个教名会被记录下来,起到“户口”的作用。另外,婚姻必须得到教会的认可才算有效,所以所有的婚姻关系都会经过教会,这也是一种人口管理。此外,由于教会往往是某一地区的大地主,管理着大量的佃农,是他们的“主人”,有时还会设立法庭进行简单的调解和审判工作,几乎相当于地方政府。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教会有一个更清晰、更客观的认识。在当时,教会是一个具有经济、政治和文化多重功能的庞大组织,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简单地将其妖魔化为阻碍社会发展和思想进步的怪物是不全面的。说到教堂,我们来谈谈建筑。哥特式教堂都是石头建筑。以前用木头,主要用在屋顶,横梁,支架等上面。主要问题是防火。所以后来人们改成了全石建筑。用石头盖房子的大问题是结构支撑,如何承受屋顶的重量。通常的做法是采用拱形结构,通过圆拱将重量分担在两边的柱子上。若干个拱券垂直连接形成一个拱廊,这样顶部的重量就会全部压倒两边的侧墙,所以墙体要坚固。一般采用双面墙,即墙体有内外两层石材,石材向外的面打磨平整,向内的面未经处理仍然凹凸不平,然后在两块石材之间的缝隙中灌入沙浆。而且为了承重,墙上能开的窗户有限,所以传统圆拱形教堂的采光非常有限。后来出现了扇形拱门和肋形拱顶,受伊斯兰建筑影响,从西班牙传到法国,如克吕尼修道院,再传到英国。这种新型建筑的最大特点是不再使用传统的半圆拱,而是采用尖拱券。骨架由多根拱肋构成,然后在拱肋之间铺上填充或编织材料,像伞一样。这样做的好处是屋顶不需要全部用石头,重量大大减轻,支撑重量转移到几根柱子上,而不是整个山墙。所以墙面不需要很厚,大面积开窗就可以让整个空间明亮起来。同时,随着玻璃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彩色窗户,使教堂内的光环境更加丰富多彩。从此,教堂可以建得更高更亮,这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创新。其他提示:当时农民不允许在家里磨面粉,必须花钱去主人开的磨坊。当然,这不是免费的,他们每次磨面粉都要付给主人十分之一的工资。即磨十袋面粉,其中一袋献给主人;农奴的女儿出嫁,主人享有初夜权;当时的钱是银便士,用真银制成,可分为二分之一便士和四分之一便士,四分之一便士真的是把一便士硬币切成四分之一;按照英国建立市场的规定,一个农民从家到市场,从天亮到天黑,要花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来回的路上,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市场里。这样,一个市场可以辐射方圆7里。也就是说,如果两个市场之间的距离超过十四英里,那么开设两个市场是合理的。之所以有这个规定,是因为开放市场可以结束租金,收取交易税等。,这是一个重要的财政来源。所有领主都在争夺打开市场的许可,但同时也要阻止别人打开市场,和自己抢生意。每逢重大节日,境内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晚上大家都会聚在一起聚餐。而这是主人为房客提供酒席的责任。当时最严重的罪行有:杀人、杀王鹿、拦路抢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