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侠小说里,江湖侠客为什么只点熟牛肉配好酒?
受其影响,金庸笔下的两大英雄郭靖和乔峰都是牛肉专家。古龙也是牛肉迷。他在小说里介绍了一道菜“蚝油牛肉”,规定这道菜只能炒七次。陆小凤还有个女朋友叫“牛肉汤”。梁羽生笔下的英雄南纪云,一进酒店也大喊:“带五斤好酒,切三斤牛肉!”
一般来说,侠义小说的主要目的是从侧面刻画人物。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却被我们普遍认可,成为一种潜意识的文化符号。以至于只要看到“一坛好酒,再切几斤熟牛肉”,脑海里第一反应就是武侠和江湖。但是为什么这些英雄都喜欢吃牛肉,不要一些其他的肉,比如猪肉,狗肉,鸡肉,鱼肉?第一,明清时期小说流行。在这个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虽然没有严格的法律规定不准卖牛肉,但是牛还是很珍贵的。在历史上,中国长期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耕牛对于国家的兴衰至关重要。简单来说,耕牛几乎直接影响了当时的GDP,牛的地位自然不同。甚至在很多朝代,私自宰牛吃牛肉都要受到重罚。明代公案小说《包公案》曾描写一起杀牛案。据说相邻两家有恩怨。其中一人偷偷割掉了第二家牛的舌头,第二家起诉包公追究,包公要他宰牛卖肉。于是甲户抓住自己杀牛的罪名,向官方举报。在这一点上,的推论是被贾割了牛舌的。说明古代有这种罪。而英雄大多是美国的从前,谁无所畏惧。选择吃牛肉更能体现他们的豪情。
无论是越来越醉的冯晓,还是始终不渝的郭靖,还是行者宋武,黑旋风李悝jy,他们的出场几乎都离不开酒水和熟牛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符合大众潜意识里对英雄的想象。(我骨子里敢反抗,行动豪迈。)其次,我得从古代祭祀说起。祭祀的最高规格是“太快”,即用“牛、羊、猪”三种动物祭天,是帝王祭天用的。如果没有牛,只能叫“少监”,规格较低,是文人祭祀时用的。由于牛是祭祀神的最高动物,也是三畜之首,只有皇帝才能使用,所以可想而知熟牛肉有多贵。英雄豪杰都是视钱如粪土,挥金如土的高手。一罐老女儿红再来三斤熟牛肉,这标准套餐还是挺豪华的。一般人几乎不可能享受到,而且英雄都是大义凛然,重友情轻财富。这种套餐更符合他们的身份。
而且在古代,大吃大喝是叛逆精神的一种表现。喝酒不用讲礼仪,下层阶级吃的是只有上层阶级才能吃的食物,这不仅意味着吃喝上的平均分配,还意味着在财富分配上抢占话语权。第三,英雄豪杰如此勇猛,自然需要高耗能、高营养价值的牛肉。另外,当然最重要的是熟牛肉适合吃。酒食搭配,熟牛肉在烹饪过程中加入了多种香料和香草,味道鲜美,加工快捷。一切只要加热就可以上桌,不用等心急的英雄们。温一壶老酒,和牛肉,尤其是酱牛肉片绝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