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分33秒是什么现代风格

后现代美学风格。

《4分33秒》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元素。从其创作观念、演出过程,到观众的欣赏方式,随机性、不确定性因素都被强化,使作品丧失了音乐的“元意义”。它直接挑战了西方传统音乐观念和一般意义上的西方现代音乐观念,也就是说,它既反传统,又反现代,让我们难以用传统乃至现代主义的音乐观念去解读。

而音乐“意义”的断裂与审美期待的落空,就不得不让人思考:到底什么是音乐,音乐的本质是什么?

创作观念:

在印度文化影响下,凯奇坚持认为音乐的目的是“让思想变得冷静和安宁”(参见余丹红编著《放耳听世界——约翰·凯奇传》,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在禅宗佛学和《易经》的影响下,凯奇开始关注声音本身,采用“空的节奏结构”。

“空的节奏结构”是指:由作曲家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内,允许任何的声音参入其中),坚持以“生活本来的面目”为原则进行创作,由此催生了偶然音乐创作观念。《4分33秒》通常被看作极端“偶然”之作,或是“不确定”表演的最佳例证(参见余丹红《从预制钢琴到〈4分33秒〉》,载《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第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