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的故事

1,冰心读书的故事。

冰心的家塾,在最初的求学期间,就已经接触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七岁时,他读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同时我也看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不系列》,其中有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等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

在读《余生一块肉》的时候,当可怜的大卫从虐待他的店主那里跑出来投奔姑姑,在旅途中饥肠辘辘的时候,冰心一边流泪,一边假装是妈妈给她当零食的小面包,一个一个往嘴里塞,证明她是幸福的!

2.父亲教育冰心。

一个夏天的傍晚,冰心和爸爸一起在沙滩上散步。沙滩上,迎着夕阳下的红霞,冰心让爸爸说说烟台的海。

这时父亲告诉小女儿:中国北方沿海有很多美丽的港湾,比如阿哈瓦、大连、青岛,都很美,但都被外国人占领了。“在中国都不属于我们”“只有烟台是我们的!”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年轻的冰心的脑海里。

3.冰心战胜病魔的故事。

65438年6月至0980年6月,冰心先是脑血栓,后骨折。疾病无法让她放下笔。她说,“生命始于八十岁”。她当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空巢》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随后创作了《一切都是上品……》等名作还有《远方的和尚》。

在散文方面,除了《给青年读者的三封信》之外,他还陆续创作了《如我所想》、《我的自传》、《关于男人》、《傅坚杂记》四个系列的文章。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写作风格之独特,使她的文学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她晚年的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九十年代末发表的《我的请求》、《我的感谢》和《致一位读者的信》,都用正直、坦率、热切的语言说出了真心话,表现了她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热爱。

4.冰心和他爷爷的故事。

谢云思爷爷很高兴看到冰心很有前途,但从来没有当面夸过她。一天晚上,我爷爷跟她说了自己家境不好的事。原来,谢的祖先住在福建长乐横岭。清末,冰心的曾祖父被灾难所迫,来到福州学习裁缝谋生。有一年春节,我曾祖父去领工资。因为他不识字,所以受到责备,空手而归。

等曾祖母听到消息,一句话也没说就含着眼泪出去了。我曾祖父去找她的时候,她正准备在墙角的一棵树上吊死。曾祖父救了她,两人都痛哭流涕。他们在寒风中跪下,向天发誓,将来要做天赐之子,要努力让他读书写字,让他替父亲记账、收账。他们一连生了五个孩子,才生了一个儿子。

夫妻俩勤俭持家,终于让谢云思成为谢家第一秀才,而四个女儿却因为家里穷而不能读书。?说到这里,爷爷抚摸着小冰心的头说:“你是我们谢家第一个正式上学的女孩子。你一定要好好学习!”"?萧冰欣睁开眼睛,久久地看着她的祖父。那天晚上,爷爷充满期待的眼神和语重心长的话语深深地烙进了她的心里。

5.冰心与圣经

1913年,全家迁居北京。1914年秋,冰心考入基督教会众办的北满女子中学。正是在这里,冰心系统地学习了圣经,圣经课和英语成绩最好。冰心回忆说:“我们圣经班从旧约读到新约,我从福音书了解到耶稣基督是一个‘人’。

我看到一个穷木匠家的私生子能有那么多相信他的人,还因为宣传‘爱邻如己’而被残忍地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个形象是可敬的。“这个时候,冰心已经没有信仰了。在她心目中,耶稣是人子,不是神的儿子。

扩展数据:

冰心(1900 10 10月5日-1999 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玉壶里有一块冰心》。

在1919年8月的早报上,冰心发表了她的第一篇散文《21日听觉的感受》和第一部小说《两家》。1923留学前后,开始发表总标题为《致少年读者》的系列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在日本,她被东京大学聘为首位外籍女讲师,教授“中国新文学”课程,1951回国。

1999年2月28日21点,冰心在北京医院去世,享年99岁,被誉为“世纪老人”。

参考资料:

冰心?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