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狂人日记》的主题是什么?

主题思想是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是对麻木愚昧的批判,是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内容介绍:

《狂人日记》是鲁迅写的第一部短篇白话日记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写于1918年4月。此文于5月1918日首发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后被收入《呐喊》,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小说通过被迫害的“狂人”形象和“狂人”的自我描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要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

作者站在激进的“革命民主”的立场上,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表达了对中国乃至人类未来的深切关注和愤慨。

扩展数据写入背景: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他和当时的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一起写文章、办杂志,在中国掀起了五四以后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

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沿,积极倡导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

1917年8月9日,鲁迅应钱之邀,同意为《新青年》写一篇文章,并于1918年4月完成《狂人日记》的创作。在写《狂人日记》之前,鲁迅已经阅读了大约一百部外国文学作品。

《狂人日记》是鲁迅经历沉默和反思后的第一声呐喊。他的作品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希望、祈祷等复杂情绪。也必然反映了作者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社会的理解。是彻底的反封建“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创作的“总序”。

文章简介:

《狂人日记》整部作品几乎就是一个狂人内心世界的自白。疯子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吃人,他会被逼着吃人或者被别人吃。疯子被关了起来,拒绝家人送来的食物,拒绝接受治疗,还不停的劝说周围的人不要再吃人了。

直到疯子终于发现,自己可能是无意中吃了姐姐的肉。绝望中的疯子发出“没吃人的孩子,还是有?”拯救儿童...“喊。

小说开头,在《狂人日记》的序言中,我写道:“老君远道来看,却早康复,已去某地袖手旁观。”疯子的病好了,暗示别人精神不正常。在大家眼里,疯子就是患有迫害恐惧症的病人。在疯子眼里,其他人都是食人族。如此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深刻揭示了一个病态社会的悲哀。

小说通过古久先生的旧行书的意象暗示,直指保守的传统文化。《未来没有吃人的空间》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我可能没有吃过姐姐的肉”,这是一个疯子对自己的评价和反思,也是他对未来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

小说结尾的“救救孩子”的呐喊,是一个疯子对建设新社会的实践探索。在疯子看来,现实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被食人文化污染。所以,要想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赶紧救。

《狂人日记》既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又表现了鲁迅“悲愤交加”的人道主义情怀和以文艺创作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整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