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联众三元」?

进士进士,宫考第一名,称为“联众三元”。鲁尚是唯一一个获得整个明朝的人。

中国封建时代,隋唐以来实行科举制度,即规定科目,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明代以前,各代考试内容基本相同,但时间不固定。在明朝,考什么,什么时候考,都是程式化的。

封建统治者也重视“人才”的培养,有一套编制和规定。中央有国子监(太学),地方、都道府县设学堂。在校的学生叫学生,也叫学者。他们读四书五经,作业是写诗和对联。朝廷规定每三年在各省会(外交部所在地)举行考试,称为“乡试”。第一个被录取的人叫“中举”,人们叫他举人。每次乡试的第二年,举人都会进京参加礼部举办的考试,这种考试称为“中考”。参加考试的人还会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在宫内厅举行的考试,称为“宫考”。这一年也被称为“大赛之年”。

宫考按他的成绩分三档录取。a只带了三个人,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探花,给他们起了进士等人的名字。第二类叫赐进士出身,第三类叫通进士出身。二、三年级也有一定数量的录取名额。

乡试中得第一名的叫“谢园”,会试中得第一名的叫“会元”,殿试中得第一名的叫“状元”。三次考试谁得第一名,就叫“三连冠”。连续赢三元不容易。在整个明朝277年中,只有一个人获此殊荣,那就是鲁尚。

鲁尚,又名洪仔,出生于浙江淳安县。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他的曾祖父以保护森林和为别人打猎为生。他在半山腰的一块大石头上盖了两座稻草房子住。到了他爷爷那会儿,家里好一点了,孩子也教育了几天。因此,当鲁尚的父亲长大后,他在县政府找到了一份工作,和他的母亲一起住在淳安县。

当鲁尚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很聪明,勤奋好学,沉默寡言,雄心勃勃,固执己见。他非常喜欢读书,他的父亲鼓励他努力学习。在每年的校考(年度考试)中成绩优异,名列第一,受到淳安县令的赏识和资助。

年轻而骄傲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八月,三年一次的乡试日期临近。22岁的鲁尚收拾好行李,告别父母,乘船顺着新安江从家乡来到浙江省会杭州。当时浙江经济比较发达,手工业和农业都有很大发展,被称为富人区。杭州人口稠密,手工业闻名中外,商业也很繁荣。它是东南部的大都市和经济文化中心。明朝初年,学校名额有限,官学40个,州学30个,郡学20个。后来读书的人多了,朝廷允许招生名额扩大到60人。这些额外的学生被称为“补充学生”。他们是自费的,以前享受公务费待遇的那部分学生叫“餐饮生”。

看起来每个学校学生不多,但如果一个省有八个地州,一个地州有五个县,学生总数还是蛮多的。甚至有更多没有上过公立学校的学者被称为“童生”。虽然他们叫童生,但他们并不都是孩子。有年轻人和留胡子的“老童生”。政府允许他们参加农村考试。但是,他们必须先参加初试,然后才被允许和学生一起参加入学考试。这样一来,来杭州赶考的秀才至少有上百人。当时录取名额只有30个(后来增加了),竞争很激烈。

经过三场紧张的考试,考生们怀着沉重、沮丧、激动、希望等复杂的心理状态,焦急地等待着榜单的发布。鲁尚和其他人一样紧张。榜单发布当天人山人海,推来推去,都争着看榜单。鲁尚只看了他的名字一眼,因为尽管红色名单很长,第一个名字就是他。他赢得了谢园奖,熟悉他的人都围过来祝贺他。不认识他的人都看着这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眼里满是无限的羡慕。谁能想到,乡试的最高荣誉会落到这个浙西山区的乡巴佬头上!

在封建社会,尤其是明朝,特别重视科举考试,在科举考试中胜出,就爬上了做官的第一步。即使考砸了,也有资格被朝廷任命为某县的辅官(二三官或教导员),可以一举成名。中彩票真的很热闹。街道上挤满了人。当然,鲁尚站在了胜利者的前列。他们拜谒了学术顾问(相当于省教育局长)和有关官员后,就回老家了。这时,每个举人所在的州县官员也特别关心落后的情况。管辖的地方人越多,脸上越有光彩。我们不仅要给人民送金字匾额,还要厚赠礼物,设宴庆贺,互相犒赏。鲁尚回到淳安,因为他获得了谢园的称号,整个县城都震惊了。县长比别人还嚣张。他自豪地对别人说:“我年轻时就看出鲁尚是个人才。”

当时县政府里有一群吃考试饭的人。他们查出了参加考试的学生的姓名和地址。名单一贴出,他们就收到了喜讯,三五成群地来到新中国举人的门口。在当地雇一个号手,在门上贴个喜讯,放鞭炮,把红旗红丝带挂在墙上,吹喇叭,他们就会手持棍棒,蜂拥进门。更奇怪的是,这些人一进门就把它砸得稀巴烂,把这种胡说八道叫做“抗贫”,这叫“换门”。好东西被砸成粉末,主人再怎么心疼也拦不住。最后,新举人除了餐饮和花掉所有申请费,还要给大家奖励。

但到了这个时候,不管家里多穷,很快就会有人来巴结,那些地方官员和赞成的富人就会主动把钱送到举人。如果你很贪婪,你很快就会成为一个富人。

明朝第一人

鲁尚的家人自然经历了这场磨难。年轻又成功,他有些得意,心想谢园考进士有什么问题?他参与了世俗的社会活动,荒废了学业,所以第二年参加考试时,他从孙山退学了。这对一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他本可以去官方部门登记为候选人,并得到一份紧张的工作。然而,他以不是学者为耻,决心提高自己的学业。按照规定,会考不及格的举人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无条件进入国子监。鲁尚选择了这条道路,并致力于阅读。

鲁尚进入学校后,他努力学习,几乎没有离开过学校。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感动了国子监供奉李世民(官名,相当于大学校长)。他给了鲁尚鼓励和支持,并特意在学校东翼后面找了一个非常安静的房间让鲁尚专心学习。鲁尚日夜博览群书,钻研知识,练习写作。整整十年,终于在九年正统考试(公元1444)中得了会元。这一次,他没有懈怠,接着又率先进宫考试,中了头奖。好事多磨。当他戴着一个红十字和一朵金花在他的帽子里绕着北京走了三天的时候,全城的人都来看冠军郎。鲁尚连赢三元的消息不胫而走,成了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