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写过哪些关于疯子自恋的小说?

鲁迅在《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中收录了25篇现实主义小说,主要包括知识分子和农民两个主题。其中关于知识分子的故事有14篇,真实地描述了晚清、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三个重要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和生活状态,是鲁迅小说的重要内容。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的心理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求名,充满了旧式文人的酸臭味。作者对他们既有批评,也有同情。

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明和《高老夫子阿q》中的高,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看似虚伪,实则充斥着盗贼和妓女,或者是封建道德和虚伪的守护者,或者是没有文化的文人垃圾和文人败类。作者只批评他们,没有同情;

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叛逆者,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酒楼上的吕》、《孤独》中的魏、《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药》中的、《长明灯》中的狂人、《一件小事》中的“我”。他们有现代意识,有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有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的光荣历史,但几乎所有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这类形象不仅数量众多,也是鲁迅最为看重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鲁迅希望通过他们失败的故事,看到他们的悲剧不仅仅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更是他们自身缺乏“韧性”精神和斗争策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