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写清朝的小说。皇帝一般吃什么?
紫禁城,清代的皇宫,作为封建统治的中心,政治活动频繁,宴会不断,饮食标准严格。据《大清钞》记载,皇帝的三餐由御厨掌管,山珍海味等菜谱都写在一个牌子上。“鱼、鸡、羊等常规产品。每餐都有,而且必须是双人的。御厨是主人。”如果没有特别的意愿,谁也不能和皇帝同桌吃饭。后妃、皇后和嫔妃通常在这座宫殿用餐。
在清朝,皇宫里的规定非常严格。皇帝和皇太后不能在饭桌上随意表达自己的“爱吃”,对于自己非常喜欢的食物,也要严格遵守“不能超过三勺”的家法。据说这是为了防止有人在大米里下毒。直接掌管皇帝饮食的御厨做饭用的水,是专门从北京西郊玉泉山运来的泉水。乡亲们都说这里的水“最干净”。吃的米有黄的,白的,紫的。在北京西部的玉泉山、丰泽园、汤泉,都有人种植这种水稻。此外,还有全国各地的精米贡品,称为“贡米”。鸡、鸭、鱼、肉、新鲜蔬菜和野味等。,主要靠当地进贡和购买。比如东北的盛京将军每年都会进贡宫廷,比如鹿、熊掌、野猪、鹅、腊肉、咸鱼、鲈鱼、杂鱼等。张家口等地区每年也有大量牛、羊、奶制品进贡。各种美食佳肴应有尽有。
由于各地供奉的贡品种类繁多,皇帝饮食的品类自然也是五颜六色,清代皇宫的饮食堪称“天下第一”。这些都清楚地记录在内务部的档案中。皇帝今天在哪里吃饭,吃了什么菜,每一道菜用什么器皿盛,做了多少,都记录得很清楚。
通常皇帝每餐有几十道菜,四种主食,两种粥(或汤)。菜品以鸡、鸭、鱼、鹅、猪肉和时令蔬菜为主,辅以名贵海鲜和异国瓜果。比如咸丰十一年十二月三十日,刚登基的小皇帝载淳(同治)除夕聚餐:“四种大碗菜,三只燕窝带“万”字的鲜肥鸡,燕窝带“如”字的烤鸭,燕窝带“宜”字的什锦鸡丝;四小碗菜,燕窝鸭条,鸽蛋丝,鸡翅丝,鸭腰;四个菜,燕窝炒鸭丝,炒鸭凤爪,炒鲤鱼,肉丝煎蛋;两种盘,鸭、猪和饼,白糖油饼和如意卷;燕窝八仙汤。”一桌饭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一个人是不可能吃完的。很多东西只是按照清朝的规矩摆出来,然后送给别人。皇帝留下的饭菜一般都是给王子、公主、妃子、大臣等吃的。,而嫔妃留下的饭菜多是给宫女和太监的。
在清宫饮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慈禧太后的饮食。据记载,慈禧太后一顿饭通常有100多道菜,盛放食物的器皿和餐具也十分考究。饭前,先吃水果和茶。在菜肴中,大约有十种猪肉,几种鸡鸭羊肉,还有各种烹饪方法,如烤,蒸,炒。厨师们要绞尽脑汁把菜肴摆成成龙、凤凰、蝴蝶、花朵等各种吉祥图案,或者拼出“福”、“寿”、“如意”等字样。慈禧御厨中不乏名厨、大腕,如王玉山,擅长“抓炒”,号称“四大抓”——抓炒里脊、抓炒鱼片、抓炒腰花、抓炒虾仁。
清廷不仅对皇帝的饮食有特殊要求,对皇后的日常饮食也有明确规定,皇后的饮食不得超过皇帝。但慈禧晚年习惯每顿饭吃120多道菜,配新鲜水果外带,这是对祖宗规矩的极大违背。清朝这个时候离灭亡不远了,因为太暴力了,人民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