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有一句名言“也许你们昨天看错了我曹操,今天又看错了……”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的原句吗?

不是原句,这是在拍《三国演义》时编剧改的。剧中台词是:也许你们昨日看错了我曹操,然后今日你又看错了,可是我依然是我。这句话第一次出现是曹操和陈宫说的,最后一次是临死前说的。

曹操,乃乱世枭雄,一方雄主,只是当时有句话叫皇室正统,大汉国祚。那时的人均以汉臣自居,就连荀彧也总是说自己是汉臣,关羽还降汉不降曹。刘备是皇室中人,是皇叔,别管是真是假,总之,刘备从这个虚名里得到的好处数不胜数。

曹操占领洛阳后,没有还权于刘氏,为文人所不容,自然要歪曲一番。

真实的历史是,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后人攻击曹操,理由有四:

一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关键是挟天子和假借天子的名义。首先说挟天子,两京大乱,西凉军烧杀抢掠,天子出逃,地方文武官员不管不问,除了个县令送了顿饭,一国之君吃野菜充饥,当时怎么没人来挟。二论以天子之名令诸侯,首先天子才十几岁,一个小孩能领兵平叛还是能任贤用能。

大汉的天子仍在,不用天子的名号难道用曹操的名号。

二是宁我负人,勿人负我。指曹操错杀好人,首先,历史上有无这事无定论,其次,人非圣贤都有错,伟大如毛爷爷者都会犯错,曹操有错,但不应无限放大他的错误,政治家不是道德模范。

三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曹操当时确实大权在握,皇帝成了空架子,类似于今天的君主制国家,但我们应该看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所谓乱世用重典,重病需猛药,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政治混乱,军阀割据的情况下,等一个小孩来下命令;

或者等一大帮人民主决策商量之后再行动,可能吗。要曹操能办事又要不让他掌大权,明显是要让马儿跑又要让马儿不吃草,何况终曹操一生,并未篡汉自立。

四是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说。事实上,七十二疑家之说毫无事实依据,纯属演义。曹操的功劳和历史功绩:一兴修水利,开荒屯田,二,一统北方,结束战乱。三,出击乌桓,解决外患。四,改赋为诗,独树风骨。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简介:

这本书讲述了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蜀、魏、吴近百年的历史故事,塑造出了诸葛亮、刘备、曹操、关羽、张飞等众多典型人物;

描写了大大小小一系列的战争场面,展现了战争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军事的复杂矛盾和斗争。该套连环画的画面精彩,分册合理,重点突出,语言浅显易懂,一直深受大众喜欢。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