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志鹃《百合花》内容详解
表现了战争年代高尚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和人情的美好。《百合花》是一部将政治主题与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杰作。它以某地的前线着装地为具体环境,讲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谊,歌颂了肖战平凡而高尚的品格,表达了作者的审美感受。
表面上表现的是战争年代的军民鱼水情,但更深层次上是歌颂人性之美,人情之美。它告诉人们,即使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人们对生活和美的热爱也没有消失。文中写道,小通讯员插在枪口上的树枝,装饰性大于伪装性。
后来,“他的枪膛里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朵野菊花,和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颤动。”这些描述都是关于小通讯员的爱美之心。而小通讯员不好意思和女同志走在一起;当我得知向她借的被子是唯一的嫁妆时,对新妻子的愧疚和同情。
新媳妇害羞到只答应在护理伤员的时候帮我,小通讯员牺牲过程的叙述表现出对人性的强烈热爱。小通讯员舍身救担架手的英雄壮举,是人间最高最美好的爱,表现了他崇高的人格美和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扩展数据:
茹志鹃在1958年春天写了小说《百合花》。这部美丽的作品,40年来美丽了很多人的心。中学语文课本里有。因为茹志鹃写了《百合花》,所以她成了一朵缠绵的百合花,而百合花这种鲜为人知的草本植物,也确实因为茹志鹃而成了永恒的百合花。
茹志鹃33岁写《百合花》。在此之前,她也写过很多戏剧剧本、大嫂、关阿姨等短篇小说,但影响不大。继《百合》之后,他又写了许多文章:《高大的白杨树》、《安静的产房》、《严格村里的三次散步》等。,并没有超越百合。
真的可以说,百合花开四十年,茹志鹃的香是百合。延河(1958)三月号,读者在温润的墨香还没有完全干透之前,就发现了这份清新的文学伴奏,争相传达一个信息,茹志鹃的《百合花》值得一读。以前的战争小说往往穿着裁缝的“铠甲”,僵硬的包裹着脆弱。
虽然鲁迅说无情不一定是英雄,但建国初期的文学作品中谈情感,确实有些奢侈。我无法表达我的感受,只好描述紧张的场景来烘托主题。“百合”与“常态”相反,柔软细腻,剥去外衣,凸显灵魂。需要的是真性情。
就这样,读者的眼睛一下子就被刷新擦亮了。所以当时的文学评论说:茹志鹃是一个创新。清新爽口,这样的小说根本就写不出来,只是从山坡上摘下来的,带着晶莹的露珠,闻闻,新鲜滋润。
《百合花》可以说是结构最细致最严谨的,也是最有节奏感的。它的人物描写也有自己的特点,由浅入深,就像一个人迎面走来,靠得越近,看得越清楚。终于,我们不仅能看到他的外表,还能看到他的内心。
这些细节被描述得如此自然而巧妙,以至于我们第一眼不一定能感受到它们的分量,但随后它们就嵌入了我们的脑海。一般来说,五六千字的短篇小说,写两个人物不容易,但《百合》的作者处理得很好。
全篇* * *六千多字,前两千字聚焦通讯员,然后画第二个人物(新媳妇),花了五六百字聚焦她,然后两个人物写在一处,最后写新媳妇,但同时还是对比通讯员,因为读者忍不住感动。
一半给新妻子,一半给记者——主要是给记者。茅盾不惜重金评论一部经典作品,这也是文学世家里感人至深的细节,而最感人的细节,莫过于《百合花》里一位19岁的通讯员插在枪膛里的山菊。
战斗开始前,这朵可爱的花还在小战士的桶里盛开着。战斗一打响,花就不见了,小战士也不见了。战争与和平,美丽与悲伤,茹志鹃用笔轻轻一弹,就那么感人。
百度百科-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