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早期小说的创作目的和内容倾向
近代中国是中西文化广泛交流融合、古代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它需要新的文学观念、新的价值观、新的文化精神和新的社会理想作为古代中国转型的参照。在这一时期,林纾以其《林译小说》、大量序跋及其创作,及时适应了这一历史需求,顺应了古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时为历史发展提供了与传统中国截然不同的精神资源。
虽然林纾的翻译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直译意义上的忠实翻译,只能算是一种改写和翻译,但正是这种改写和翻译,使我们今天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林纾这一历史人物,并由此成就了他独特的翻译风格。这些错误实际上是为他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服务的。
通过他为这些译作所写的序跋,我们可以看到,林纾不仅介绍了西方的文学观念,而且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悟性广泛传播了西方现代文学观念和经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文学观念,为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转型奠定了重要基础。
林翻译小说中所渗透的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和反帝反封建意识,为文学创作者树立了一座丰碑,也为当时热血沸腾的中国人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思想武器和情感力量。他对批判现实主义的推崇和发展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先行者,同时也为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林纾及其文学观应该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林纾却因为晚年谒见光绪皇帝的愚忠和“九点头后哭”而成为“封建老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的反白话复古行为使他成为“桐城混蛋”。这些印象留在人们的脑海里,也造成了林纾文学观研究的长期停滞。
林翻译的小说具有民主、科学的思想,表现出开放的胸襟和张扬的个性。总的来说,林纾文学功能理论的相关问题正在成为林纾及其文学观研究中的一个集中热点。虽然“文学功能论”这一术语仍然缺失,但这并不能妨碍林纾在翻译中体现出的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弘扬西方现代意识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