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门柳1000字评论

评《白门柳》——张君瑞推荐

《白门柳》是作家刘思芬的长篇历史小说。分为《夕阳草》、《鸡鸣风波》、《秋露成卫》三卷,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明朝末年,清军从年初围攻锦州、松山,年底进逼京师。李自成农民军也在中原北进。此时,复社(江南学生自发组织的民间爱国团体)围绕钱要求复职、赦免宦官阮大铖一事产生了严重分歧。第二部《秋露成卫》从李自成进京,皇帝自杀,明朝灭亡,南京拥新皇帝写作,五月扬州被清军所灭。小说通过对、鲁王、的立位之争,描述了南明小朝廷的准备和崩溃。第三本书《夕阳下的草》陈述了知识分子在死亡过程中进一步分化,有的艰难挣扎,有的卖身避难,有的自我保护,再现了复杂的历史人生。书中还使用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词作为意象,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文学功底。

明朝是一个纠结的朝代。他们的皇帝都是天文学家和优秀的木匠,大部分都是无能之辈。如果不是出身皇族,这些人本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历史没有如果。同时,明朝是一个幸运的王朝,经历了明初的“荆南之战”,没有像西晋的“八王之乱”那样分崩离析,陷入动荡。几乎没有一个有明确君主的朝代实际上享受了近300年的国家;亡国之君崇祯,甚至会被称为励精图治。“白门柳”的故事,发生在明末的江南。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明代达到顶峰。大家都把读圣贤书视为正道,忠君爱国的思想深入人心。以钱为代表的派和以黄宗羲为代表的复社士大夫在与阎派的斗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在国破家亡之际,这些读书人当然不会坐以待毙。虽然他们表面上支持朱明王朝,但他们心里有自己的想法。比如钱要的是一个人,一个大臣;毛祥要的是保住名声,不损失家财;黄宗羲要的是学者在世界上的地位的保全。他们的相似之处在于只知道如何恢复大明,却从来没有考虑过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虽然明末天灾人祸不断,但也有人认为明朝死于天灾,这就迫使靠天吃饭的农民揭竿而起。通过读《白门柳》,我找到了更深层次的原因。看看书中描写的江南士人的生活。钱辞职十几年了,还在老家。他可以花大价钱为父亲调动工作,联合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是秦淮河沿岸五彩缤纷世界的常客。他们不必纳税,重税和与鲁健叛军作战的军费自然要由农民承担。偏偏天灾发生,粮食没有收成。先生们在花天酒地谈论中兴大明大业的时候,看不到南京城外大量的乞讨人员和遍地的哀愁。

文人生活和政治斗争是整本书《白门柳》的主旋律。说完了文人的生活,我们再来看政治斗争。本来几十万满族人要统治中原的汉人是很困难的。南明的小朝廷同仇敌忾也不是不可能,至少可以像南宋一样保住半壁江山。正如金庸先生在《鹿鼎记》中写的,文人在鬼王和唐王的斗争中自相残杀。人人都想虚心学习,千古留名,哪怕被砍头。可惜最后满清统一了天下。

历史小说很少这样写。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深入小人物的内心,仔细分析他们内心的想法来烘托人物生活的环境,让人物鲜活起来,让读者走进书中。

其实,清和明都是兄弟,都是中华文明的一员。虽然当时还没有人人生而平等的民主观念,但是复社的林东党员忘记了天下人都是天子。只要你读圣贤书,说中国话,人民安居乐业,谁在权力巅峰真的不重要。终于,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黄宗羲明白了这个道理,潜心讲学,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