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动了谁的奶酪?一代“暴君”杨光为何以一国之力征高句丽?
短短几年间,杨迪三次征征高句丽,却未能征集到百万大军。大业八年,杨迪第一次召集百万大军进攻高句丽,但由于他错误的战略指挥,只是堆砌兵力,完全不顾后勤补给的压力。再加上他不适应辽东的气候,第一次征战就损失惨重,国内农民纷纷造反。第二年初,本该休养生息、发展国力的隋朝开始了对高句丽的第二次远征。眼看就要胜利,掌管一切后勤的杨玄感突然发兵造反,杨迪皇帝不得不撤军返回朝鲜平定国内动乱。大业十年后,杨光再次疯狂招募高句丽,不顾国内民怨。这个时候隋朝的百姓已经很穷了,谣言很多。杨迪皇帝迫于形势,接受了高句丽“短命”的辞呈,然后迁回朝鲜。最终,杨迪以一国之力三次出击,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收获,浪费了百姓的钱财,动摇了国家的根基,这也成为隋朝崩溃的最终导火索。
高句丽又称“句丽”,拥有广阔平坦的农耕地。经过一百年扎实的管理和生产,农耕生产力一度辉煌。内战结束后,扶余人休整,扶余人数量稳步快速增长。更可怕的是它的军事防御能力。扶余人因地制宜,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形,努力建造城堡。在被摧毁之前,他们拥有65,438+076座城市,并建立了坚实的军事防线。
扶余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的不断发展,对中原王朝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这也是具有战略远见的杨光不得不付出沉重代价,三次出击的重要原因。首先,“朱里”耕地资源广阔,农业生产力优良,东临渤海湾。扶余人控制着渤海湾的经济贸易和渔业生产,经济生产力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其次,扶余人不断学习中原王朝的统治模式,不断完善统治制度,模仿中原王朝的宫廷,实行严格的法律法规。稳定的执政模式意味着国家会不断强大。再次,扶余人有自己独立的文化特色,继续向周边国家传播教化,这是对中原王朝的极大挑衅。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学我之人,代我生死,这是历代中原王朝君主所不能容忍的。最后,扶余人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在辽东建立了坚如磐石的山城要塞群。这些堡垒大多建在地势较高的岩石上,可以利用险峻的地形优势抵御来犯之敌。要塞食物和水资源丰富,不怕长期军事战争,地势易守难攻。如果让扶余人稳步发展,国力强大到一定程度的“朱莉”王朝一定会把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原。所以隋朝两代皇帝不惜以死灭国,还攻占了高句丽。
隋朝皇帝多次攻打扶余人的国家,除了高句丽强大的国力威胁。对于执政激进、野心勃勃的杨光来说,吞并扶余人的土地不仅是他帝国版图上不可或缺的拼图,也是他像浪漫主义诗人一样实现政治理想不可或缺的一步。无论是影视作品中的形象,还是史书中的记载,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杨迪是一代骄横跋扈、野心勃勃、血气方刚的“暴君”。然而,虽然杨光没有美德,但他确实是一个很有才华和伟大战略的人。杨迪在位时间只有几十年,他改革了官制,修改了法律,并在政治上迁都洛阳。军事上攻灭谷浑,征伐契丹,打高句丽;文化上,他开设秀才学位,收集大量典籍,推崇儒释道的传播;经济上,国家将帮助修建大运河;在外交上实现各国的繁荣。杨迪皇帝对统治的渴望和沉迷,炫耀霸权的欲望,具有浪漫主义诗人特征的政治理想,以及独特的个人英雄主义统治观,也是他三次东征助人的原因之一。
历代君王与传统贵族势力的博弈,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之战。隋朝承袭北周,冠龙集团在隋朝举足轻重,不仅在社会经济和军事实力上拥有绝对话语权,而且凌驾于朝廷之上。隋文帝行事谨慎,采取退让政策,不敢太直接面对冠龙集团之争。他的反击只是为了修建长安大兴城。皇帝杨迪的行为与他的父亲隋文帝非常不同。为了巩固政权,他以“关中饥”为由,先建东都,管理洛阳,以摆脱关陇集团的影响,后又开设进士科,允许非传统贵族势力参与政务,打破了贵族对国家事务的垄断。最终,杨迪以洛阳为政治基地,四处征战。因此,也有声音认为杨迪多次出兵高句丽,其实也有削弱旧贵族力量的深层原因。
历史上对杨迪的评价和描述是非常丰富和精彩的。杨光是奢侈的,接近奸夫,沉迷于女性。他甚至因过度放松对人民的管制和残酷对待农民起义而被封为“暴君”。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杨迪皇帝的罪行使国家受益很久。三次高句丽,耗尽国力却一无所获,但战略眼光非常正确。作为所谓的王榻,怎么会被蛮夷觊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