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镜子》中
钟鸣在讲《镜中人》的时候,讲到一个北方诗人,看了这首诗忍不住手淫,演了贾宝玉。这个传说很精彩,深深切入了这首诗的迷人气质。我听说过读韩曙和喝酒,但读诗和自虐是闻所未闻的。在这里,诗歌就像一面镜子。人读这首诗,难免会爱上镜子,迷恋与自己相似却又截然相反的镜像。张躁的花言巧语总是诱人而致命的。任何一个接近塞壬塞壬的水手都会情不自禁地被歌声所吸引,完全忘记自己。诗歌进入人们的生活,并在他们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镜子是现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现代诗歌史上很多诗人都是以写镜子而出名的,比如博尔赫斯,里尔克。这可能是最迷人的图像之一,因为它与实物对称,看起来像另一个仙境。镜像身份绝对是现代诗歌创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原型之一。第一个自恋者那西塞斯沉迷于水中自己的倒影,把它变成了水仙花,这是现代诗歌用之不尽的母题。镜子奇妙地反映了自我。它反映了我,揭示了我的存在。
王奥的《比目鱼》诗中有一首诗说:
一个少年在梦遗的早晨醒来,清洗身体,在蒸汽蒸腾中一点点擦拭镜子,痴迷于自己完美的身体。自恋坦荡,镜子里映出青春之美。王尔德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正好相反。画像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男人罪恶的内心和真实的样子,它忠实地反映了人的丑陋。张躁的《丽达与天鹅》最后一句话正好描述了这一点:但与我相似的,却是与你相反的。镜子看似忠实地反映,却颠倒了现实与幻觉的界限。你想变美而不遮丑,但你想做梦,醒来却很恐怖。镜子包含了一个人的一切。人和镜子的关系也是人和自己的关系。你怎么知道镜子里的脸?
镜子不仅代表了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关系,我的爱人也是一面镜子。台湾省诗人爱有一首可爱的诗:
在梦里,你的唇,你的笑,不都是“我”向往的镜子。情人眼里出西施,对方美好的影子深深地映在心里,所以我要变得美好。我的心灵在油灯的光晕中舞蹈,一切都反映着她的善良和她自己的妄想。此时,镜子代表着渴望和无尽的完美。想念她就像和水泊亲切而温柔地交谈。
但有时候镜子里看着无尽的孤独,那句“你应该把目光从人家的化妆镜上移开”把永远都写在心里,伤心的人照镜子看到的都是冷。在张躁欲望组的诗中,吴刚痛苦地诉说着“无尽的盈缺,无尽的恶心”。身在广寒宫,他不停地剪着桂冠,肩负着孤独的诅咒,月亮的圆满只照在自己身上。他呼唤爱人的陪伴,却始终没有得到回应。爱人的虚像映射了虚空。
巧妙的是镜子本身丰富的内涵,能让矛盾的表达融入诗歌的句子中。中西文化表达在本质上有相似之处:真假难辨,爱恨无知。人真的可以不后悔自己爱过的痴情吗?
它从这里进入镜子。
二
《镜中奇缘》的开头很巧,停在了人们照镜子感到忧虑的那一刻:“只要想起这辈子后悔的事/梅花扑满南山”。张躁深谙古典诗词的味道,深知这种情感之美在于委婉。中国的诗不同于西方的诗。她错过了什么,后悔了什么,有没有后悔,都不是从字面上表达的。在解释庞德翻译《长征》时,张躁提到英国诗歌的真实感受无法翻译中国诗歌的“空”的部分。《镜中》这首诗的语感侧重于悲伤,或者说你在镜中看到的虚像是模糊的、暧昧的,这是前两句的基调。诗意的想象空间就这样展开,梅花落满南山,深情地伸展。
这首诗持续的时间很短,当梅花落到罗曼远山时,它可能只是一个梦幻的神。张躁喜欢写诗意的瞬间。在短暂的一瞬间,一切都被感官放大得像过了一辈子。一首短诗的美在于精致。《镜中》处理的是小物件,比如遗憾、梅花、一个女人、情感、恍惚。小小的内衬,把朝廷、皇帝等豪门轻轻托起一片花瓣,全诗质量很轻。废名在唐诗中说“黄鹂不过瘾,入未央宫”,比喻一片花瓣大如宫阙,轻松而美好。
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的诗歌写作是一种典型的现代写作风格。庞德在他翻译的《长征》中把“我的头发还没盖到我的额头,你,我的爱人,骑在竹马上的时候”翻译成了第一人称。中国的古诗本身就充满了对话,很少有第一人称。远行的女主角并不直接叫我,而是说“虞姬”,因为是在和爱人说话,只需要陈述身份。《镜中奇缘》和《爱在午夜读信》的区别在于没有“我”。《镜中奇缘》的写作本身就增加了叙事的不确定性:谁在说话?
在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中,诗人早就发现主体不可靠,抛弃“主体”可以拓宽文本的阐释空间。阅读行为由“记住”和“看着她”两个动作引导。你想到了什么?谁在看着她?看着她游到河对岸,看着她爬上梯子的高度,她似乎“离得很远”。但她又回来了,像被眼睛牵着鼻子走,骑着马回来了,脸上带着羞愧。是“回忆”和“看着她”这两个动作,让她由远及近回到眼前。
百花提修改意见时,说“皇帝”二字不能删,因为“皇帝”是全诗最重要的。《镜报》里的“皇帝”和“镜子”正好和她形成了对比,让她安定下来。“镜子”总是等着她,把她带到她经常坐在镜子里的地方。她就像是皇帝美丽的影子,但皇帝只是一面等待她去填补的镜子。偌大的宫殿空寂无人,孤独的皇帝在等待她的到来。皇帝,镜子,她自己的回忆甚至读者都是这样,羞惭地看着她的脸颊,慢慢回过神来,直到一切结束。阅读是她美的见证,读者无形中成了这首诗的一面镜子。这首诗讲的是人与美,是人与自己的一次相遇。一切都在看着她,慢慢的,到了诗的结尾。
诗的结尾使全诗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形结构。“归”不是“终”。她望着窗外,思绪又开始飘渺,时间仿佛回到了最初。这种处理方式只是让诗歌的运动变成了一个圆圈,好像发生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发生。镜子的美是一种与世界无关的美。她的开始和结束似乎与这个世界无关。全诗如镜。她是桃花源的一个美丽的影子。你在后悔什么?我们不知道。她托着下巴发呆的样子,已经让人觉得一切都可以原谅,像一朵花开花落的梅花,美得让人自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