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忧郁的主要内容也可以注解。
分析:
77年前,一篇名为《冰心女士》的爱情小说《忧郁》在冰心被任命为首席“特约编辑”和撰稿人的报纸上发表。日前,这部小说浮出水面,被有关专家认定为冰心的“唯一爱情小说”。冰心的作品以母爱和童心著称。这真的是她的作品吗?消息一出,争议爆发。
提起冰心,星星、泉水、小橘灯、送给小读者等耳熟能详的文章都会唤起读者的童年回忆。冰心的作品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母爱,一个是童心。男女之间几乎没有爱情。然而,在冰心研究会近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冰心佚文手稿发布会”上,一则新闻一石激起千层浪。
发现北大图书馆找到了“珍珠”
“失望”的发现,应该是在前几天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的“冰心佚文手稿发布会”上。会上公布了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发现的冰心37篇佚文、书信、日记等手稿,但其中一篇1929写的两万字爱情小说《忧郁》引起了与会专家的极大关注。
首先引起关注的是冰心文学馆馆长、冰心研究会会长王炳根。他认定这是冰心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原因是小说《惆怅》原载于1929《一世报》副刊,署名“冰心女士”。《伊势报》是当时最著名的四大报纸之一。在《伊势报》上发表文章的往往是燕京大学的老师或学生。冰心当时既是燕京大学的老师,又是《伊势报》副刊聘请的首席“特约编辑”和作家,所以不大可能有人用假名发表文章。
同时,王炳根介绍,北大中文系教授方喜德教授也早在1994的北大图书馆数据库中找到了这本署名为“冰心女士”的小说《忧郁》。方教授,冰根,同意这无疑是冰心的作品。那么,唯一一部爱情小说冰心写的是怎样的爱情呢?
双三角恋的内容令人震惊
《忧郁》的具体内容,由于当地找不到原稿,冰心文学馆表示目前保密,王炳根只告诉记者,它讲述的是五四时期四个年轻人之间的双三角爱情故事。小说中提出了那个时代“自我选择,理性决定,父母同意”的婚恋观。本文中的青年男女对爱情有了新的认识和追求,但与他们那个时代的其他“革命”爱情不同,他们敢爱敢恨却没有破坏和碾压的冲动,是一种改良的爱情模式。据王炳根介绍,这在冰心以前的作品集中是从来没有过的。
怀疑风格一点也不像冰心。
这真的是冰心的作品吗?很多人提出了疑问。
《冰心全集》的编辑卓茹女士对这件事表示怀疑,因为冰心对自己的文章记得很清楚。她曾说1926-1929期间“一个字都没写过”。
王炳根认为,当时描写“新欢”的人很多,很有可能是冰心在这样的潮流下创作出了一篇风格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文章,但之后可能对文章并不满意,所以很少提及。“但这仍然是一部文学小说。有人说这不是冰心的风格,感觉语感差别很大,但这只是从感觉上的片面分析。我和方喜德教授都认为,这应该是冰心的‘另类小说’,因为没有一个作家愿意只用一种风格写作。”
不过,冰心的女儿轻舞日前接受《文汇报》采访时也表示:“直觉上,不是我妈写的。”她说:“我母亲一直不能容忍爱情和婚姻的过度。这篇文章肯定不是我妈写的。”昨晚,记者再次联系到冰心的女儿轻舞。她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还表示,这部名为《忧郁》的小说是不是冰心写的,目前还存在争议。希望发现此事并对文章有考证的方喜德教授能有更多的证明。
据悉,王炳根将把《失望》收入即将出版的冰心失传散文集。对于的“怀疑”,王炳根说:“从事实层面,北大方教授经过考证,证明是冰心所写。”
冰心研究会会长王炳根近日在北京公布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发现的冰心37篇佚文、书信、日记等手稿。在随后举行的冰心佚文研讨会上,学者们专门讨论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方喜德发现并考证的小说《忧郁》。由于小说《忧郁》在发表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任何人包括冰心本人提及,有专家从文字角度质疑文章是否为冰心所写。
伊势日报提供了确凿的信息。
方喜德教授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在1980第一次读到冰心女士的全集,是在1930被一个北京盗版书商以“上海合成书店”的名义盗版的,其中就有《忧郁》。因为1932年,冰心写《冰心全集》的时候,在序言里谈到盗版书,说有些作品纯粹是以其名义,所以当时方喜德判断《失望》是伪造的。1994年底,方喜德偶然看到民国四大报之一的《天津伊势日报》1929+二月的副刊,看到了冰心女士和副刊编辑张红军署名的小说《忧郁》,形容为“冰心女士65438+”
方喜德后来考证得知,冰心是在1929 65438+2月前后在报发表作品的。她不仅是《伊势日报》副刊聘请的首席“特约编辑”和作家,也是副刊最重要的作者。冰心的二哥谢伟杰在燕京大学化学系读书时,曾与编辑张红军同在《焰炟周刊》工作。他们彼此都很了解,《益世报》的副刊基本上是准焰炟系的副刊。如果有人冒名顶替冰心,即使冰心看不到,他的弟弟和同事也会发现,所以“忧郁”不可能是冒名顶替。
忧郁与吴文藻的求婚
忧郁讲述了一个双三角恋的故事。方喜德认为,冰心提出了“自主选择、理性决定、父母同意”的婚恋观,其故事结构和叙事风格在冰心以往的作品中较为罕见。除了五四新文化思潮的激进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忧郁》提供了一个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改革的“进步”模式。方喜德还举了另一个重要的文字——1926年吴文藻写给冰心父母的建议书。这份珍贵的文件,可以说是吴文藻和冰心在上世纪六九十年代共同发表的一份关于爱情和婚姻的“宣言”。求婚与小说《忧郁》中所表达的婚恋观完全一致,进一步证明了《忧郁》是冰心的作品。
其作品收入冰心失传散文集。
受冰心委托编辑《冰心全集》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卓儒对小说的写作时间提出质疑,指出如果写于1923年,就不可能在1928年8月之后把“北京”写成“北平”。小说中的这一矛盾是偶然的失误,还是意味着小说的创作时间实际上应该更晚,还有待探讨。
有学者从文本和语言风格上质疑这篇文章是冰心的佚文。王炳根告诉早报记者,很多作家都有结构风格、语言风格等不同类型的作品,这是很常见的。或许是因为这是一部实验性的作品,冰心本人后来也没有提及,但冰心也从未明确否认这是自己的作品。所以目前不应该单纯凭感觉推翻一个事实。《惆怅》将收录在他主编的冰心佚文集中,但他会在书的序言和后记中说明相关争议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