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的阅读期待视界是这样形成的吗?
第一,风格不同,期待不同
在阅读中,我们常常期望体验小说故事的高潮,学习新闻中的新信息,阅读笑话,听到辩论中正反双方的声音等等。这说明,在阅读一篇具体的文章之前,由于我们对相应的文体规范、规则和标准的原始理解,我们对文章的阅读有了一个“期待视野”。我们是根据德国著名作家贝哈特?施林克的1995考斯特(注:焚烧的意思,特指对犹大的屠杀。)为背景的作品《读者》(注:又译《生死阅读》)。)比如。
作品一经出版,关于它是小说还是文学作品的信息铺天盖地。读者在阅读之前就知道作品的风格,或者说有些读者是因为它是文学作品才阅读的。作为一般读者,我们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即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发表,必然有其写作动机和目的。因此,在阅读中,读者总会不自觉地试图去阅读或体会作品的写作意图和出版意义。
2.看标题,注意开篇。
阅读文章的标题或第一段,是读者接触文本的开始,也是读者形成相应“期待”、产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时刻。比如我们在课堂上进行过这样一个实验:一开始学生只拿到一张纸条,纸条的标题是“世界上最高的人”,然后他们输入对课文内容的期待,比如身高、姓名、国籍、年龄、职业、生活环境、成长原因等等。讨论结束后,我们让学生们读第一段,学生们得知世界上最高的人也有他的抑郁症。所以同学们期望通过阅读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个人为什么苦恼,苦恼什么,能否解决苦恼。因此,在阅读许多报纸或专业文章时,读者往往可以通过阅读标题和开头来把握整个章节的轮廓。但是这种约定俗成的方式并不适合阅读文学作品,因为很多文学作品的标题或者开篇语都是很不确定的(注:这里的不确定性是指有很多空白点,可以导致很多可能性。),读者一般不确定对应的具体场景,或者读者对标题和开场白中描述的内容有不止一种期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期望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打破之前的不确定性,为作品内容建构一个“期待视野”。“读者”这个标题也让我们有所期待:既然“读者”既不能算职业,也不能算爱好,那到底是谁在读书呢?给谁读?我们都期待着下文对为什么要朗读以及一系列其他问题的解释。通过阅读第一章,我们知道读者讲述的是一个15岁的男孩和一个中年妇女之间的故事。到目前为止,三个问题的前两个已经回答清楚了,还剩一个问题。正是因为这个问题,我们才有了继续读下去的期待。
3.语言手段和语义手段
相关的期望也可以通过语言手段和语义手段获得。一方面,副词、连词或短语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例如,当我们在一篇文章的阅读中遇到“第一”、“第一”、“一方面”等词语时,我们必然会期望在下面的阅读中找到“第二”、“第二、第三”、“另一方面”等相应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使用指称手段,尤其是后指手段,也是进入期待的常用手段。德国语言学家德雷斯勒(Dressler)说:“后文本指称功能特别适合于唤起读者对新信息的好奇心和期待”[4]。这就是后指手段在文学作品和报刊新闻中频繁使用的原因。这种方法被用在小说《读者》中。作者说:“但我知道是她。她站在那里看着我。已经太晚了。“第一章结束了,但我们不知道这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因为这句话起着后指的作用,它所包含的语义内容只有通过后续的阅读才能知道,所以这句话激发了我们继续阅读第二章的兴趣,也正是在第二章的阅读中,我们知道了“一切都来不及”的含义:男主角因为一时的犹豫,错过了与女主角的告别。
4.文末,出其不意
一般来说,文章的结尾往往代表着信息、事件、故事的结束,但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往往会读到一些开放式的结尾。换句话说,虽然有结局,但没有结局。读者对故事的进一步创作,会产生自己的假设或想法。笔者认为,这种假设或想法也可以看作是作者没有明确给出结局的一种期待。小说《读者》的结尾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读完这部作品,读者会有诸如:汉娜为什么要自杀?英雄或社会对此的责任是什么?这个故事启发了我们什么?它想说什么以及一系列问题。换句话说,对于作者没有明确给出的结局,读者也可以产生相应的“期待视野”。如果将这些问题融入到对整部作品创作意图和目标的探索中,那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是对读者审美期待的回答。
5.同一个作者,相似的期待;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期待。
同一读者对不同作家有不同的“期待视野”,或者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家有不同的“期待视野”。比如在中国,读者总期望从鲁迅那里读到尖锐的批判或讽刺,从张爱玲那里感受到爱情的悲凉,从柳永那里学到做人的道理。如果一个侦探小说家突然写了一个爱情故事,读者在阅读时会下意识地在爱情故事中寻找侦探故事的线索。当然,反过来,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也可能有不同的“期待”。一个导游期望在一本旅游书中找到详细的景点介绍,而一个普通游客可能只期望从中获得景点目录或相关的美食信息。这就是为什么“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们必须明确,虽然由于个体差异会有不同的“期待视野”,但这些“期待视野”看似不同,是因为一部作品所营造的具体框架或场景对所有读者来说都是一样的,但最终都是基于同一个章节,有共同点。
一般来说,能让读者产生“期待视野”的因素无非是语言内部(注:本义是指“参照词”和“关联词”的指称关系属于语言系统的内部联系。换句话说,文章的内容可以在语言系统中引起期待视野,比如上面提到的副词、连词或者一些语言表达。)和语言之外(注:本义指“指称词”和“关联词”的指称关系。从狭义上讲,它超越了语言系统,是基于双方的经验和知识储备,或者从语义上讲,它包括了说话者和听众的经验和世界知识。)两种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