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的风景是什么形象?又是什么造成了齐哥的悲剧?

从生活环境、个人性格、人性自私等方面,揭示了七兄弟为了挤进上流社会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己卑微屈辱命运的生存哲学,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人性自私的合理性。

齐哥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整篇文章围绕齐哥与父母的矛盾展开。从某种意义上说,齐哥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的现实得益于童年的虐待。这种虐待扭曲了齐格的心理。从深层次上讲,这不是齐格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齐格的行动和言行都得益于那个特殊的社会环境。另一个人在齐哥的生活中扮演了良师益友的角色。这人是苏北小伙。在这个人的深刻教导下,齐哥顿悟了。开始了自己的发财之路。“七兄弟”是指导人生的唯物主义思想。从祁哥的爱情中可以看出端倪。为了自己的未来,他毅然抛弃了深爱自己的教授女儿,投入了一个有着强大政治背景的不生育女人的怀抱。这是赤裸裸的交易,文中还有对话,明显证明两人有需求,不存在爱情。这是作家对人生深刻反思后写的,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温柔扫地的年代。卖茶叶蛋比卖导弹好。谁愿意和一个穷书生过穷日子?七弟不甘心。在这种情况下,七兄弟只能用自己的手段来验证一个伟人所说的“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靠自己的手段求座。本文中的七兄弟通过潜规则下的交易实现人生目标。同时也得到了父亲的认可。这就是齐哥看似成功其实是悲剧的原因。?

齐哥是很多评论家热衷讨论的人物。他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人物:他就像一个“成功版”的连。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有上进心的人,但也难逃世纪末的情感感染。从足够死去的时候开始,七颗柔软的心开始死去:大学毕业不久,仕途蒸蒸日上的时候,他会坐在铁轨旁,向足够倾诉自己的孤独,那里安放着他最初和最后的温暖。当他得知二哥的死讯时,他的表情非常虚弱。他的死,无疑强化了他在看破人间悲情后,在绝望中张扬挣扎的内心方式。强者的哲学在他心中播下了种子。而北大苏北老人不择手段改变命运的“教导”,促使他对理性价值观彻底幻灭。与二哥不同的是,七哥用完全相反的叛逆和个人奋斗来回应他在世纪末的心情:他对世界的荒诞感让他对一切荒诞都处之泰然,对未来的迷茫和失落让他践踏自己的自尊和他人的人格来寻求权力。在齐哥的成长史中,个人主义一旦冲破旧道德的堤岸,就演变成了一种聒噪的欲望——在父母面前成为主人的快感,在兄弟姐妹面前骄傲的复仇。齐哥是一个典型的从社会底层奋斗到社会顶层的男人。他选择了贵妻之路作为自己信仰崩溃后的解脱,同时宣告了自己灵魂的腐朽。但是,在绝望中把自己的黑暗系统化之后,他又回归了“正常”。尽管如此,作家还是给了齐格一些理解和同情。方方曾指出“是生长七个哥们的土壤才应该被指责和憎恨”,“改变自己的命运几乎是像他这样出生的家庭的目标。”他们的吃苦能力比别人强,他们对功名的追求有着超乎常人的激情。“在充满叫喊、暴力和压迫的极度贫困的生活中,家庭和爱情都没有了,底层社会的人都麻木了。其中,即使摆脱了麻木的生活,他们也往往难以从根本上摆脱屈辱生活的阴影——齐师兄至今仍对自己的人生深感不解:“像铁轨的延长。“80年代中期以后,普通人从来没有这么迷茫过:为什么他们拼命想过上好日子却做不到,而有些人却可以凭借父母的权势过上奢靡奢侈的生活?在乌托邦破灭的时代,人的自我意识被世界的残酷最大限度地膨胀了:只要是为了自己,什么是做不到的,什么是不能原谅的?当以青川饭店为代表的现代物质文明进入武汉市民的生活时,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压倒了人性。80年代的人文主义时期过去了,90年代拜金主义浪潮汹涌。在爱情被消解的同时,连原本的生命爆发力也在金钱与权利交织的社会网络中退化,以至于人们以为主流所提倡的积极的东西往往是虚无的,对现实悲观的,内心颓废的,沉迷于别人无法理解的痛苦。方方用批判现实主义审视经济转型期躁动不安的人。小说写的基调是黑色的,但也凸显了世纪末情绪的另一个方面,那就是在绝望和迷茫中不断的追求:如果说二哥的死象征着传统道德的衰落和失败,那么七哥的发展则隐含着新价值的确立。这种价值观“不是标准是非的简单倒置(即把原来的是非改成现在的是非),而是把原来的价值标准放在一边,既不否定也不肯定,只是在另一个空间重新建立一个价值标准。景书上说祁哥哥与一位才貌双全的教授的女儿相恋,祁哥哥为了的女儿,在结婚前抛弃了这位才女。这段爱情是方方在小说中写的最无力的一段,因为它不是爱情——齐哥的爱情早已被埋在死得够多的铁轨下,而他与教授女儿的恋情,依然是出于弥补自己尊严的需要:他做了齐哥做不到的事。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对比,印证了现代经济社会中人们价值取向的功利化所实现的个体价值。方方对七兄弟和教授女儿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说明她对传统价值观有一种对不起的态度。传统是宝贵的,但它在世纪末的世俗世界中过早地萎缩了。然而,也正是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下,人们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虽然迷失了。这就是为什么世纪末的情感不仅带给人简单的死亡,还在潜在的层面推动着时代的发展:齐哥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他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河南棚户家庭的生活,充满了无尽的苍凉和不可知的变数。?

1985之后,很多作家都一改之前的温暖文风,写出了苦涩冰冷的文字,而方方的风景也已经透露出了这种世纪末的冰冷情绪。二十年过去了,人们更加认可了生活的现实性和物质性。人们对自己在物质奴役的处境中的无助感到前所未有的悲伤,这导致了世纪末情绪在整个文坛的弥漫,甚至到了泛滥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