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要点是什么?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它的主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概括起来有三层:1层,通过平民音乐家克利斯朵夫的顽强斗争,揭示了十月革命前西欧进步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讴歌了他们独自反抗不合理世界的英雄气概。第二层,通过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反映当时以德法为主导的欧洲国家的黑暗现实,批判依靠金钱和权力的虚伪堕落的艺术,倡导能够净化道德的真诚艺术,从而创造健全的文明;第三个层面,主人公所努力追求的社会理想是反对西欧各民族间的仇恨和战争,企图以“博爱”为纽带,实现人类的和谐统一。
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为真诚的艺术和健全的文明顽强奋斗的平民艺术家的形象。他最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的英雄气概。
克利斯朵夫是一个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天才音乐家。在艺术观上,我叔叔教导他,创作要发自内心,真诚的影响明显占上风;而他的个人英雄主义是他爷爷教的。
克利斯朵夫倔强而坦率,有点鲁莽,但他的精神世界极其丰富而敏感。由于家庭贫困,社会地位低下,他从小就饱受人间不公。在他的青年时代,他与一位贵族小姐米娜的纯洁初恋因为家庭背景的悬殊而告吹。为了保持人格的尊严和独立,他不断地与周围发生碰撞。克利斯朵夫与社会的第一次公开冲突发生在他的祖国。他敏锐地发现了德国艺术的虚伪和庸俗,并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对其进行了嘲笑和批判。为此,他被围攻,被当作公敌。就连他的支柱——朝廷也脱离了他,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立。面对一连串的厄运,他从不放弃,对责怪他的王子说;“我不是你的奴隶。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在德国,他的叛逆性格已经开始显露锋芒。到了法国后,他对不完善文明的抵制更加尖锐。他不得不逃到法国,因为他杀死了一个在郊游时侮辱一个乡村女孩的普鲁士军官。以大革命震惊世界的法国,一直是他的理想王国,自由艺术的圣地,但冰冷的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虽然这位年轻音乐家的名声早已传到法国,但他的才华并不被欣赏,所以他不得不靠教钢琴和改写乐谱来谋生。令他特别失望的是,他发现巴黎的文学艺术界就像一个杂耍市场。在那里,艺术是为了艺术,但艺术是为了钱。在艺术繁荣的表面下,是普遍的颓废景象,“精神卖淫的风气无处不在”。克利斯朵夫不仅不想入乡随俗,低下高傲的头颅来换取自己的名声,反而不顾自己的客人身份,对法国艺术界、文学界乃至整个法国社会进行肆无忌惮的攻击。
就这样,他得罪了一大批艺术界的达官贵人和政治家,遭遇了比在自己祖国更糟糕的命运:出版商拒绝出版他的作品,音乐会上也没有给他一场演出。艺术沙龙对他关上了大门,报纸猛烈抨击他,甚至断绝了他的生计。他快要饿死和冻死了。如果不是公寓里一个好心的女佣救了他,他在异国他乡差点成了鬼。面对所有这些挫折,他比以前更加固执和顽强。他轻蔑地对一个艺术权威说:“好吧,批评我,我就批评你。100年后,我看你投降不!”
克利斯朵夫对现实的否认与他对未来的理想联系在一起。他之所以奋斗,是希望通过真诚的艺术力量和才华横溢的个人力量,改变现状,重建欧洲的健康文明。
克利斯朵夫的个人英雄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法国生活期间,在奥利维尔的推动下,他认识到“只有与他人密切相关的艺术才是活的艺术……即使是贝多芬也要照顾大众”。所以“他不再希望音乐只是独白,只是自己的语言”,而是想让自己的音乐成为人类沟通的桥梁。他开始走出艺术的象牙塔,去民间,去工人区,和工人交朋友,他也想办一所平民音乐学校。虽然他不理解也不赞同工人们的想法和斗争,但他和他们相处得很好。在工人的五一示威游行中,虽然无意中被卷入,但他没有退缩,唱着自己的革命歌曲,与前来镇压的反动军警进行了殊死搏斗。
知识分子“士”对社会的反抗,理想青年的单枪匹马的个人英雄主义,注定是要失败的。克利斯朵夫认为解决如此严重而复杂的社会问题的唯一方法是艺术,唯一的思想武器是“爱”。他追求的真诚艺术是超越阶级的“纯粹艺术”,不为党争服务。这种艺术是一种超越一切社会斗争的精神力量。音乐艺术可以减轻人类的痛苦,净化人们的灵魂,实现世界属于“和谐”的理想。这种理解是基于他的博爱主义,最终导致他妥协。晚年最大的乐趣就是在下一代中播撒爱情的种子,把奥利维尔的儿子和葛拉迪亚的女儿结合成幸福的一对。
在创作上,他致力于宗教音乐的创作,艺术境界变得清澈宁静,完全失去了往日的战斗气息。“他当年的作品像春天的雷雨”,“他现在的作品像夏天的白云和雪峰”。就这样,克利斯朵夫在心灵的和谐中完成了他的人生道路。
克利斯朵夫是贝多芬的英雄。这不仅意味着他是一个有才华的音乐家,也意味着他们在思想气质上非常富有想象力。贝多芬厚颜无耻、蔑视天地的叛逆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再现。萧伯纳称赞贝多芬拥有“纯音世界中最澎湃的灵魂”,用这句话来概括年轻的克利斯朵夫非常恰当。他在与旧的精神世界抗争的时候,那种令人深恶痛绝、不顾一切的抗争行为,确实充满了英雄主义。然而,他和贝多芬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时代。后者的一生贯穿了法国大革命的资产阶级英雄时代,而前者生活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中间隔了整整一个世纪。克利斯朵夫仍然在资产阶级反封建时代打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号,在旧世界以“纯艺术”为武器单枪匹马地杀过去,必然导致挫折和失败。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只是20世纪的堂吉诃德。
克利斯朵夫思想上的落后与作者早期思想的局限有直接关系。罗兰的人道主义与托尔斯泰的基督教人道主义颇为相似。他一方面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资本主义世界文明的不完善,另一方面又主张用博爱和人性改造社会。
克利斯朵夫从一个在艺术界嫉恶如仇、顽强反抗的斗士,变成了一个在旧世界妥协的人,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时期个人奋斗的悲剧。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独特的作品。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这部小说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点,罗兰在作品的“序言”中宣称它“以情感为过程而非故事”。的确,与巴尔扎克等现实主义大师不同,作者很少用许多具体细节来描述主人公的外在特征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而是运用内心独白、自我对话、梦境、联想、抒情间奏、情景交融等多种艺术手段来表现主人公丰富而澎湃的内心世界,展示他一生的过程,即贯穿其一生的精神探索的曲折历程。
一般来说,人物的内心世界是结合了他对外界的感受和理性思考的,所以是具体的,可感的,不像意识流小说。例如,在作品的第一卷中,作者将一场倾盆大雨和雨后天晴的自然景象的变化与克利斯朵夫的心理感受融为一体,这种心理感受正处于青春期的骚动和困惑之中,暗示他在身心上也经历了一场风暴的洗涤,从他的旧身体中流出了新的灵魂。同时,罗兰的心理描写不仅是更深层次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是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为中心来看待客观世界,即以心灵为窗口来反映外部世界。罗兰在这部小说中展现了当代法国的社会生活图景,这在《节》卷中最为突出。在这里,主角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主要通过讨论来表达。在《反抗》和《祭场》这几卷里,对现实的针对性很强,批判也毫不留情,这和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笔法是一样的。
音乐性是这部小说的另一个独特的艺术特色。贝多芬用音符和旋律写出了英雄交响曲,罗兰用语言和文学写出了英雄交响曲。这部作品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带有浓厚的音乐色彩。它的结构是根据交响乐的结构设计的。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作者说他把10卷分成了少年、反叛、挽歌、复旦四卷,“相当于一部交响乐的四个乐章”,分别是序曲、发展、高潮、结局。这种结构更适合表现主人公作为音乐家的精神发展史,因为他的一生是为真诚的音乐艺术而奋斗的一生。
同时,作品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体现了音乐中的“调性”,作者自己也说他以“气氛和调性作为组合作品的原则”克利斯朵夫可谓是这首乐曲中的主音,处于核心地位;奥利维尔,安多纳德和葛拉齐亚是其他的基本音,他们都倾向于围绕主音。更重要的是,音乐是主角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真正的音乐家生活在声音的宇宙中,只要它在颤抖、振动、跳动,对他来说就像音乐一样。”这种无处不在的音乐在克利斯朵夫心中有回响。他的所见所感都变成了音乐。"他的年龄相当于音乐的波动."音乐是作品中无处不在的灵魂,作品中环境氛围的渲染和主角情感的触发往往都渗透着音乐的气息。比如《小克利斯朵夫和他的叔叔在野外看到的夜晚》,就是一幅由色彩、音响、旋律构成的美妙清新的大自然画卷。朦胧中,青蛙、蟾蜍、蟋蟀、夜莺在用不同的音调歌唱,令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