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除了《平凡的世界》还有哪些作品?我非常喜欢他的书!帮帮我!
由于路遥出生在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一直相信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一个既有农村味又有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最大的幸福可能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结果”。因此,他认为“只有在极其繁重的劳动中,人才能活得更充实。”他总是带着深深纠结的故乡情结和生活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把陕北大地作为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会独自前往家乡陕北的毛乌素沙漠,在那里审视自己,观察社会。
路遥的创作散文《早晨开始于中午》正让我们透过他的作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从中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执着,以及创作中的艰辛。“字字珠玑,十年心血非比寻常。”正是这一点,让我们看到了鲜花和掌声之后的艰难之路。
生活-一部著名的作品
真正为路遥创作奠定基础的作品是《生活》。路遥年轻的时候,不停地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奔跑,他最熟悉的生活就是“城市的十字路口”。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城市生活对像他一样封闭贫穷的农村知青构成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刺激。路遥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思考和理解,并在汹涌而来的城市化浪潮的各种冲击中,提出了农村知青应该如何抉择的问题。
早在大学读书的时候,路遥就阅读了大量的经典著作,并对新中国的文学成就进行了一番考察。他发现,以前的小说都有一定的脸谱化倾向,就像电影里的人物在孩子眼里只是简单地分为“好人”和“坏人”,但人的思想是复杂多变的,绝对不可能把复杂的人性划分得如此简单。这种思想在《生活的主人公高加林身上得到了体现。
生活发表于1982。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形成了其时空背景。高加林,一个高中毕业生,回到土地,离开土地,然后离开土地,然后回到土地,这构成了他的故事框架。高加林与农村女孩刘巧珍和城市女孩黄亚萍的情感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是悲剧体现了那种艰难的选择。
高加林是作者试图塑造的一个复杂人物。他既体现了现代青年不断挑战命运的品质、自信和毅力,又具有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胸怀大志,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喜欢打篮球,融入时代潮流。他不像父亲那样忍气吞声,恪守本分,而是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但现实总是与理想相去甚远,正是这种反差构成了他复杂的人格特征。高中毕业回村后,他成了一所私立小学的老师。他对这份体现他才华的事业非常满意,对他充满希望,但好景不长。他被大权在握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取而代之,回到了土地上。就在他失意甚至有点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走进了他的生活。虽然刘巧珍没有文化,但她真的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简单而纯粹,她用热情而实际的方式表达了她火热的爱。其实她得到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高加林在她眼里是完美的,但她只在高加林失意时为他找到精神安慰。当机会再次来到高加林时,他终于抓住机会回到了这座城市。
城市生活给了高加林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他又见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一个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但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是激烈的,大胆的,有征服的欲望。高加林和她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和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雄辩地和侃侃交谈时,高加林进入了一个艰难的选择。当高加林模糊地有了这个想法时,他的想法很快就被另一种情感所压制。他想起了乔真善良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她无私温柔的爱。当巧珍端着狗皮褥子来看他的时候,他那种说不出的复杂的感情一下子就表现出来了。经过反复考虑,他接受了黄亚萍的爱,但同时也意味着这个选择会无情地伤害巧珍。当他委婉地向巧珍表达自己的选择时,巧珍含泪接受了,但她并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相反,她更担心高加林未来的生活,并建议他多担心其他地方。但是眼泪正从我的脸上流下来。
然而好梦不能成真。高加林进城的消息终于传开了。他不得不面对的是回到他出生和成长的土地。他所有的理想和抱负都像过眼烟云。他承受不了打击,面对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更是难上加难。他减少了狂热和冷静的自省,接受了德顺爷爷的话,然后扑倒在黄土地上。
路遥在生活中引用了作家刘清的一段话:
虽然人生之路漫长而缓慢,但往往只有几步路岌岌可危,尤其是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人的人生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路口。有些岔路口,比如政治岔路口,事业岔路口,个人人生岔路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一段人生,也可以影响一辈子。
这段话的确可以作为小说《人生》的注解。
路遥的追求与成功,他的忧虑与矛盾,都与他的心理结构密切相关。他被称为“土著”作家,主要受农民文化的影响。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深爱着自己的家乡,继承和接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把农民生活作为自己取之不尽的源泉。但他也是一个“文明”的作家。他雄心勃勃,善于接受,总是对世界文化充满期待。他喜欢《红楼梦》和鲁迅的作品,对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和肖洛霍夫的作品百读不厌。他经常阅读各种报刊,勤于大量阅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加上独特的人生经历,使他的创作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