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读《如果你还在》
2014年6月,一个初夏的下午,我和颜瑜在北京大学附近的一个小店里喝茶聊天。说说我们的童年,各自的成长经历,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生活,还有我们曾经在亲人病重时面对的无助。在交谈中,我们惊讶地发现,外表、性格、行为、经历看起来完全不同的我们,其实有着那么多相似的心理过程,彼此理解得那么好。
出于埋藏已久的爱好和欲望,在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约定了。除了繁杂的工作,做一些我们喜欢的,想做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事情——完成我们的写作梦想。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互相汇报一下进展,交换一下文字。我想,当颜瑜提出这个协议的时候,他大概是觉得,在业余写作的道路上,如果有人陪伴,会更容易坚持下去。
令我羞愧的是,我的懒惰仍然占了上风,我控制文字的能力有限。我只是偶尔写了几篇不能称之为作品的短文。但是,颜瑜一直信守承诺,每隔一段时间就发一段文字,继续一点一滴地写她的长篇故事。虽然事业繁忙,家务繁多,但她依然能坚持初衷,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写作。她的坚持用了三年多的时间结出了果实,这部20多万字的小说终于完成了。另一方面,我很幸运成为她的小说的第一个读者。
在见面的时候,颜瑜心里大概已经有了这部小说的策划和大纲。分手后不久,她把小说的第一章发了过来。从那天起,这部小说就像我们一起抚养的孩子一样一点一点地成长。我们就像两个期待孩子快点长大的妈妈,把它捧在心里,写着,交流着,修改着,看着它渐渐有了小说的雏形,慢慢的,羽翼丰满,直到最后被选秀,变成了一个帅气的女孩。
这部小说以抢救病危的父亲为引子,以慕儒短暂的人生阶段为主线,围绕生死与情感,逐渐展开了关于出身家庭的纠葛,冷漠婚姻的无望,莲子爱情的互失,与白大褂短暂恋情的故事。小说生动地描绘了慕儒在生与死、亲情、爱情、婚姻中的挣扎,反映了我们这一代众多女性的焦虑、抑郁和挣扎与涅槃。
每个人,看同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理解层次。俗话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些人* * *觉得亲人病重,你将何去何从的焦虑和无助是痛苦的。有些人在异乡感受到了不断妥协和付出的艰辛。有的人感受到了爱与恶的母女情结,却难以靠近。有人在失败的婚姻中感到心灰意冷,有人感叹自己忍不住挣扎。小说很多,从各个层面反映了女性内心的苦恼和困惑,引起读者不同的感受和歌颂。看这部小说就像身临其境,很多情节都像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仿佛小说中挣扎的慕儒就是我们自己。
慕儒和母亲有血缘关系,但感情疏远,无法亲近;对于徘徊在生死线上的父亲来说,他在尽力挽留自己漂泊的生命和不堪忍受的视死如归的景象之间纠结;难得和婆婆亲如母女,对老公却是陌生人。冰冷压抑的婚姻生活令人窒息;终于遇到了一个点燃她激情,让她觉得被爱的人,却不得不放弃。我的好朋友莲子,一心一意向往和追求真爱,却爱上了恶,没有好下场。死后被世人唾骂。
人生往往就是这样,总会有各种不如意。美满的婚姻很少,幸福的生活更是少之又少。很多女人生活在各种缺陷、压抑和扭曲中。他们焦虑、悲伤和不快乐,但他们往往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更不用说该如何改变它。
当我们对现状无能为力的时候,往往会倾向于把个人的情况归结于运气不好,自怜自艾。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愿意去面对心中的创伤,生活中的不幸。根本原因可能是我们童年的成长经历,我们在出身家庭的成长环境,以及我们对出身家庭对自己影响的理解。
出身家庭对孩子的心理阴影和伤害,往往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塑造孩子的性格,无形中影响孩子对生活的选择。细读之下,慕儒忧郁、杞人忧天性格的养成,或多或少是因为从小成长过程中缺乏母爱和安全感;对婚姻的草率和盲目的选择,也源于她急于摆脱母亲的控制,潜意识里渴望弥补童年时没有享受到的爱情。然而,婚姻的失败却进一步强化了她的孤独和悲伤,将不快压抑在纠结中。没有爱情的童年,疏离的亲情,成了她半辈子解不开的心结。
我们的大多数前辈都是在战争或动乱的年代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生活更满足于生存,专注于生活。我们大部分的妈妈都是坚韧能干的。她们在动乱、灾难、物资匮乏等各种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像男人一样肩负起生活的艰辛,像一把巨伞一样尽力为家里的每一个人遮风挡雨。这其中,有一部分母亲,由于教育的缺失,生活的贫困,生存的压力,忽略了生活中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他们忽略了给予家庭和孩子更重要的部分——对亲人心灵的关怀,对尊严的维护,对人格的尊重,尤其是对孩子精神成长的关爱。他们能理解的亲情和母爱,满足于吃饱穿暖,隐藏在严厉的批评背后。他们与亲人的交流粗糙直接,教养简单粗暴,常常把生活的压力和内心的委屈发泄在亲人甚至年幼依赖的子女身上。
在母爱缺失的严厉批判中长大的孩子,像这样的,总是耳朵里有雷,随时随地看着眼睛,总是害怕错误永远得不到承认。这种心理阴影必然会影响他们的生活。也许,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他们已经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不轻易向别人敞开,即使是对自己最亲的人,也保持着遥远的距离。也许,他们习惯于做他们被告知的事情,只对诺诺,很少意识到自己,习惯于接受命令和取悦他人,缺乏自己的主见。或许,他们缺乏自信,习惯于回避让步,不敢在公共场合展示自己,总是躲在人群深处的角落。或许他们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尝试换个环境,早点离开家或者匆匆结婚。或许,他们为了反抗父母的压制而肆无忌惮的叛逆,但最终却不得不吞下冲动叛逆行为带来的种种苦果。也许,由于缺乏安全感和关怀,容易被别人的温暖感动,会投靠别人。……
仔细想想,每个人生活中的快乐与不幸,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他(她)童年生活的影子。如何认清童年的阴影,也决定了他(她)拥有什么样的人格,表现出什么样的人格,选择什么样的生活,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所谓童年的成长经历,奠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基础。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如果只是纠结于怨恨和自怜,是没有用的,只能让自己更加怨恨和沉沦。
出身家庭无法选择。童年的成长经历决定了我们早期生活的基调,但这并不是我们拒绝长大的借口。成长环境只能决定我们人生的开始,真正决定我们人生的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要在生活中重获力量,首先要学会放下。放下纠结和怨恨,是治愈的开始。放下后,我们可以突破烦恼,重塑自我,实现自我救赎,这是生活的高度喜欢。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和痛苦的。就像一只蝴蝶,只有经过痛苦的挣扎和不懈的努力,才能破茧而出,获得自由美好的新生。
好朋友莲子热情活泼,敢爱敢恨。她对生活和爱情的热情追求,给慕儒灰暗的生活注入了一缕阳光,让慕儒看到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观。白大褂的出现,打开了慕儒内心的一扇门,唤醒了她的内心,让她真正开始发现和释放自己,意识到她心中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小说结尾,慕儒终于在痛苦的纠结中放下了一切。面对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父亲,她放弃了徒劳的努力和最后的守护,给了父亲一个解脱,也给了家人和自己一个解脱。面对母亲,她不再一味的躲闪,开始试着去理解和面对,开始感激坚强的母亲为孩子创造的安宁。面对给她温暖和依靠的白大褂,她的生命有了一线曙光。在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现实生活的重压下,她挣扎着摆脱依赖,选择了离开。而那段冰冷无望的婚姻,她最终果断放弃了。
该散的都散了,该放下的也都放下了。慕儒似乎失去了一切,困扰她的羁绊似乎松开了。她终于从沉重的负担中挣脱出来后有了一种解脱感,不再纠结,不再挣扎,走向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生活并不完美,也许,不完整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而这个遗憾,就是我们这辈子必须要修炼的功课,学会接受它,从不完美中培养自己内心的完美。最重要的是放下那些让你难过、困倦、纠结的事情,找到自己,释放自己,重塑自己。直到有一天,我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理解并践行这一点,才能真正从痛苦中跳出来,实现内心的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强大,才有能力快乐,学会从平凡痛苦的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快乐,从不完美的境遇中经营幸福的花朵。
当有一天,我们可以摆脱自己的烦恼,以一种后涅槃的心态重新审视我们的母亲,我们会发现,在人格缺陷的表面下,在强硬言行的掩盖下,在自我牺牲的毅力下,她们也有一颗渴望温暖和爱与关怀的脆弱的心。其实他们比我们更需要亲人的关心和引导。看清了他们的症结,我们终于可以理解他们,开始为他们感到惋惜。最后,怀着一颗悲悯的心,我们可以忘记那些曾经让我们痛苦的岁月,原谅他们曾经带给我们的伤害,用浓于水的爱握住他们的手,一起前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晚年。
围绕女性成长这一主题,颜瑜用生动细腻的笔触和紧张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慕儒的内心活动。故事扣人心弦,让人如饥似渴。遮遮掩掩之后,依然意犹未尽,引起读者不同的感受和更多的回味。
真正决定我们人生方向的,不是出身家庭,也不是生活环境,而是我们自己。希望越来越多的女性能从痛苦中成长,破茧成蝶,从缺陷走向完美,从阴霾走向光明。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再生活在扭曲下,能沐浴在阳光里,在温暖中快乐成长,自信快乐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