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江苏的华西村为什么叫中国第一村吗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30 21:23 胡福明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文,曾经轰动了整个中国。他还写了一篇文章,登在《人民日报》华东版上,称华西村是“天下第一村”。他为什么要写华西村是“天下第一村”呢?故事还得从胡福明到华西村调查研究的事说起。 1974年,胡福明在南京大学教书。胡福明教授喜欢调查研究,特别对农村、农业、农民的事很关心。于是,他就趁学校的放暑假到华西去了一趟,他到处仔细地观察,不仅看到田里的庄稼长得好,而且发现了一个工厂,做螺丝等金属部件,可是大门锁着不让参观,这使胡福明终于明白了华西村致富的绝招就在这里。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吴仁宝在带领村民搞好农业的同时,把工业也搞起来了。这就显示了吴仁宝超人的胆略。在那个年代农村搞工业与当时的政治气候大相径庭,是要挨批判的,当然不能让人家来看,只好关上大门悄悄地干。 1982年,胡福明从大学调到江苏省委工作,曾多次专门到华西去调查研究,他看到华西村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一直跑在全国的前面。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调查和分析认为,因为吴仁宝的根在华西,心里装着华西,他的命运与华西紧紧地联在一起的。华西村能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是与吴仁宝书记正确的指导思想分不开的,与他的根、他的命运、他对华西人的爱分不开的。他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牢牢抓住发展经济这个根本,顶住压力,敢冒风险,千方百计地造福于人民群众。“天下第一村”是他带领群众踏踏实实地建起来的,他是“天下第一村”当之无愧的领头人。 胡福明认为,华西村能有今天,与吴仁宝很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调查研究是分不开的。对于上级的指示精神和外地的先进经验,他既认真学习,又结合华西当地的实际情况深刻领会,科学地制订方案,务求实效,决不生搬硬套。像华西村要不要搞‘大包干’这类重大问题,吴仁宝都处理得很好。他还善于倾听人家的意见,经过独立思考,形成一个正确的思路。华西村发展的路子该怎么走?吴仁宝始终坚持了一条实事求是的正确路线。 2001年,国务院、中宣部、中组部、农业部在建党80周年“肩负人民的希望”大型图片展中,称华西为“天下第一村”,称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是“天下第一村的带头人”。 “中国第一村”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县,至今乃是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样本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的一贫如洗,到1999年3500万A股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农村经济综合开发的上市公司再到现在全村年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华西村一路狂飙一路歌。 华西村原名叫华西大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是我国农村的先进典型,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核算方式(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华西村实行大队统一核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华西村顶着很大的压力还是实行大队核算。在我国农村取消人民公社后,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 华西村,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村***有80户,1520人,面积0.96平方公里。从2001年起,吴仁宝和华西人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分五统”,和周边的16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西村,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 现在,华西村村民每户至少拥有一辆汽车,户户都有100万元至1000万元人民币的存款。每年1-8月,华西村***完成销售376亿元,上交税金5.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