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一方在打仗,另一方为什么没事?我们不能强攻吗?
当然,免战牌上没有魔法,交战双方也不会那么客气。他们看到对方挂了小牌子就不玩了,也不可能等着对方休养生息。甚至免战牌也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因为它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在古代,双方交战的时候,补给肯定很困难。任何一方都想速战速决,拖下去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免战牌恰恰违背了这个原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里司马懿挂了免战牌,弄得诸葛亮粮草贫乏,不得不无功而返。如果要顺应对方的意愿,就撤吧,何必浪费在大门口。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节?冷兵器时代,没有火炮作为攻城武器,也没有加固城墙的好办法。在古代的攻城战中,如果双方实力差不多,进攻方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这些成本往往是双方都无法承受的。通常在双方实力差不多的时候,会有一场“合同战”,也就是一个下午。当然,双方实力悬殊没什么好说的,攻城掠地也是理所当然。
所以虽然没有免战牌这种东西,但是因为城池易守难攻,对手不敢进攻,相互对抗的情节还是存在的。在这里,实体墙起到了“免战牌”的作用。面对对手的坚持,他们挂上了“免战牌”。除了强行攻城,古人还发明了“诅咒阵”,充分暴露了进攻者避免强行攻城的意图。
那么为什么会有“免战牌”这种东西呢?免战牌最早应该出现在清代的小说《岳全传》中,其作用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一样。就是挂电话告诉对方“我不打了”。文艺中塑造的古代战争,就像我们今天的沙盘游戏。双方摆开阵势,武将一个个出来迎战。如果他们赢了,他们就会赢,如果他们输了,他们就会退出。这里的“免战牌”的作用也是简单的描述一下这种战术。
简单来说,在古代,两军对峙的主角是千军万马,但在文学作品中,为了突出主将的作用,战争的主将变成了双方的将领。依靠坚固的城墙来防御战争,主角是守城的士兵,挂免战牌成了将军的工作。为了更好的塑造将军的形象,出现了“免战牌”的代名词。同样的,双方将领在阵前单挑,真正的战争中扮演这个角色的往往是双方第一排的士兵。
在古代,双方交战的时候,挂免战牌可能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免战牌”这个概念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很实用了。一旦在发生争吵或争论时挂上免战牌,通常会收到“鸣金钟罩,退兵”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