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的人生经历
郭出生于1965。2010年他45岁。1988大学毕业后,到汝州一中工作。到现在已经23年了。班主任也是整整23年,没有一次“休息”,没有一刻的中断。从1995开始,担任毕业班班主任16年。有一次,郭觉得很累,想休学一年,但学生们不允许。有人说“我们想让郭老师教一年级”,汝阳、宜川、宝丰、鲁山等周边县市的学生说“你不做班主任,我们就走。”郭闪过一丝苦笑,道:“我还是小卒,我是小卒。”就这样,这个班主任干了23年。
作为一名班主任,郭热爱他的学生。当任何学生有困难时,他都尽力去克服。哪个学生有问题,他总是像春风一样解决;任何有一点进步的学生都会及时得到鼓励。郭的家就在市里,但他不常回去。学生宿舍的一个小房间就是他的住处。每天早上5点,郭准时来到教室,用赞许的目光和准时起床的同学们打招呼。每天晚上10: 30,郭都用关切的声音叮嘱:“同学们,该休息了。”然后回船舱备课批改作业到深夜,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天天如此。
超常的工作量和重复的工作并没有使郭感到疲倦。相反,每一天,郭都充满激情和豪情。在早操和晚自习之后,他发表了五分钟的励志演讲,告诉学生们他们的理想和信念。运动会排名不高,学生情绪低落。郭说:“同学们,让我们就失败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发表演讲吧。”郭总是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爱心。郭说:“我们班不允许有一个人掉队。”。郭不放弃一些成绩差,纪律差,父母绝望,老师放弃的学生。他总是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交谈,进行更多的家访,发现和肯定他们的特长,并不断给予他们鼓励和欣赏。曾经的问题学生,在郭的悉心教育和关怀下,改掉了过去的坏习惯,考上了理想的大学。父母含着泪对郭说:“你真是我家的恩人。”同学们说,只要我们靠近郭老师,每天都可以用不完的精力。郭对学生的要求出奇的严格,严格到不允许任何一个学生逾越规矩,随随便便,他是如此的爱他们,以至于忍不住在作业、卷子、作业本上写下“你能行”、“老师相信你能行”、“老师期待你成功”等励志话语。
2003年,郭被评为河南省骨干教师。在河南大学培养,被省内外一些知名中学以年薪65438+万元录用。这对于工资不高,爱人是临时工的他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诱惑。但是,坚决谢绝了郭。他深爱着汝州。他从灵魂深处对汝州教育有一份承诺,他对汝州一中的学生有一份承诺。他永远不会改变他的承诺。
三万公里家访,坎坷崎岖。
郭坚持家访20多年,累计行程3万公里。郭去过汝州90%的自然村。因为右腿残疾,一路走来特别吃力。但郭认为,没有家访,就无法与学生交流,没有家访,就无法与教育零距离。教一个班的学生,要尽量去所有学生家里走访。这是他给自己定的规矩。所以,记住学生的名字,家长的名字,家访的方向。每逢星期天和节假日,郭就骑着自行车、摩托车或拥挤的公共汽车上路去家访。
每到一个家庭,郭都给父母带去希望和信念,收获关于教育对农村家庭和农民孩子特殊意义的认识和思考。郭总是和家长聊孩子的性格、爱好、特长、发展方向,以及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很多家长在告别的时候总是抹着眼泪说:“郭老师比我更懂孩子。”
每一个退学的学生都会让郭感到难过。他必须在多次家访后“邀请”学生回来。一个同学家离学校20多公里。为了劝他尽快返回学校,骑着自行车去郭家拜访。途中突然下起了大雨,在泥泞的山路上无法骑行。他不得不推着自行车走了几步后停下来挖车轮上的泥。他摔了三次,浑身是泥,感动了父母。看到学生,郭只说了三个字:“回学校去。”学生和家长异口同声地说:“好!”前年,这个学生考上了东北林业大学。有些学生成绩一直不理想,父母让他们退学,帮家里打理生意。郭赶去了的家。面对冷漠的父母,郭说了三句话:“第一,我喜欢这个孩子,虽然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拔尖。第二,他能说会道,能言善辩,是个好法官。第三,如果他明年考不上大学,你家的损失我赔。”话音未落,家长们突然站起来喊道:“儿子,快跟郭老师回学校!”“一年后,该生收到了西南财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想起曾经拖着断腿上门劝他读书的郭先生,看着盖着鲜红印章的录取通知书,父母的眼眶湿润了。
热爱乡村,点亮希望之星。
郭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对农村、农民和农村学校有着深厚的感情。平时,郭省吃俭用,但在资助学生方面却很大方。23年来,他资助了180多名生活在农村的贫困学生,共计16000元。
长期以来,郭关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支教,热心帮助农村薄弱学校提高教学质量。1992以来,在临儒镇、上庄乡、温泉乡、夏店乡、焦村乡等地开设示范班200余个,培训教师800余人。还带头捐赠图书300余册,组织捐赠投影仪、篮球架等价值5000余元的教学设备。
对于农村留守学生,郭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投入了更多的热情。一个学生的母亲在高三去世,父亲在广州打工。汝州举目无亲,生活艰难,经常感到孤独。郭向他伸出了温暖的手,领他回家,和儿子一起生活,使他如愿以偿,跨进了大学的门槛。一个学生,因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进入高中后性格有点内向。他整天不说话。提问时,他只是用笔在题目上打个问号。郭坚持每周邀请他到操场散步和谈心,指导他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发现他有所隐瞒,马上带他去了医院。2004年,郭作为他的班主任,认真考核他的分数,坚决支持他报北大社会学系,终于如愿以偿。2006年,在未名湖畔,这个学生对着母校老师的DV机,眼含热泪对郭老师说:“老师,从我7岁开始,父母就长期在外打工。我永远不会忘记你像慈爱的父亲一样关心我。你每周至少陪我在学校操场上走一次,陪我说说话,给了我信心、智慧和上进的力量。你是我慈爱的父亲和导师。”
郭还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幸福负责。他总是激励自己的学生战胜自我,实现人生价值。1999年大学毕业后,一名学生被分配到汝州市商业局创办的基金会,但没过多久基金会就被取缔了。他下岗失业了,把这个情况向郭吐露,并提出了买一台二手电脑帮他找工作的想法。郭立即拿出3000元钱帮他买电脑,并鼓励他利用自己的专长到南方创业。一个学生大学毕业后打算开一家花店,但是缺少资金。郭当即资助了他2000元。2000元对于今天来说微不足道,但对于当时月薪只有500元的他来说,却是他一家人一整年的积蓄!
不懈追求无数次自我超越
郭对自己太不满意了。他主张生命在于不断超越——超越常识和观念;超越不足和畸形;超越能力和意志;超越荣誉和成就。
郭备课,中间是稿纸,稿纸上方是备课本,左边是大学历史教材和不同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右边是近三年的高考试卷和习题资料。每次单元备课,都要从左到右衔接,草稿才能改成正式教案。每一节课都像艺术品一样精心设计,因此,他的课生动活泼,准确率高,效率高。郭时而循循善诱,时而慷慨激昂,学生们时而口若悬河,时而欢呼雀跃。所有听过郭讲座的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真的很荣幸。
许多年来,郭每天都要读两个小时的历史书。通读二十四史和外国历史著作。他还坚持阅读文学作品,阅读了近300部中外文学名著。工作越来越忙,没时间看大部头的书,但《微型小说选刊》是每期必读。他说,这本简书是文学、艺术、社会的缩影,读了可以指导学生高考写作。此外,每学期还按计划读两到四本政治和地理方面的书。据他的读书笔记统计,二十年来,他阅读了约3000万字,做了30篇教学笔记,约50万字,写了20万字教案,写了近30万字教育论文。翻阅他的15读书笔记,里面有《衡水中学调查报告》、《2003年汝州一中学生调查活动纪实》、《高二课程改革方案》、《百日冲刺学生思想动态分析与探索》等。郭的口头禅是“改正不超过一夜,评论不超过两天”。郭每次考试都要亲自做,从不先看参考答案,力求把自己最精辟的见解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答题。郭必须亲自批改每一篇论文,并习惯性地写出眉批和总批。学生们认真地收集自己批下来的论文,时不时地读一读,算是心与心的交流,知识与智慧的碰撞。
善于总结、规划和发现是郭学科教学的又一特色。郭认真总结了汝州一中每一位老师的历史教学特点,包括学校历史上的历史老师,然后博采众长,锻造自己。每个学年,在给历史组制定教案的时候,郭总会在暑假里花上一个星期的时间,翻着日历仔细计算,最后精确到每一天,每一节。郭被称为“历史教学历”。这个日历保证了历史教学的严密计划性和有效性。
郭立足校本教研,勤于写作。历史教研组不仅是学校最活跃的教研组,还走出校门,与周边县、省、市的示范高中建立了广泛的校际合作。他的《重大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与把握》、《中学创新教育与历史教学》、《任期制与土地制度与高官比较》、《新课标下课外阅读的作用与指导》等论文10篇,已在《历史知识》、《河南科技报》发表并获奖。2010被表彰为“十一五”期间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参与编写《打破高考》、《高考第二轮复习》等书籍,专著《心是沃土》即将出版。
郭是15届毕业班班主任,班里本科上线人数始终保持汝州文科第一。郭因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突出成就而享誉汝州。先后38次被评为学校先进工作者,16次被汝州市教体局评为先进工作者,6次被平顶山市教体局评为先进工作者,2次被平顶山市政府评为优秀班主任,2003年9月被评为河南省骨干教师。2005年2月被评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09年,教师节期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他曾担任过两届CPPCC汝州市委常委。
在金光闪闪的荣誉面前,郭认为,这只能说明他没有固步自封,从来没有自称过“顶级班主任”和“功勋教师”。永远不要停止实践、创新和超越。
每学期开学,郭总要带领师生宣誓,铿锵的声音久久回荡在学校上空:“我是汝州一中的光荣教师,坚决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我将履行教师职责,勇于开拓创新,追求完美的教育,为学生的和谐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