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剑无锋(语言暴力成分)
?转念一想,语言也是现代人类从小就必备的生存技能,是一门“门槛”最小的艺术。这样的流行使得原本高雅的语言艺术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开始走下殿堂,渗透到世俗世界。近年来,“语言”经常与另一个词联系在一起,即“暴力”。语言,不知何时成了一把双刃剑,甜言蜜语成了锋利刀刃上的冰霜。它像匕首,却杀人于无形,像毒药,却杀人无味。此刻,它正在冲破屏幕,刺破报纸,在道德与法律边缘的空白地带肆意杀戮,离打碎我们每个人的心只有一箭之遥。
?莫言曾说:“暴力语言是社会暴行的前兆。”真正的重剑总是善于隐藏自己的锋芒。但只要能认识到语言暴力的危害,就能把这种毒害社会的暴行扼杀在摇篮里。遏制语言暴力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剑会杀人。大作家鲁迅先生就有这样一种角色——看客。虽然在小说中不起眼,但在整篇文章中却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他们的“看”往往伴随着辱骂,是对主角命运的鞭策,甚至是帮凶。
比如《孔乙己》中,看客短裤帮用最刻薄最犀利的语言,撕裂了孔乙己精心包裹在长衫下的最后一丝自尊。与封建制度的枷锁相比,他们虽然不是“谋杀”孔乙己的罪魁祸首,但他们唇、齿、唾液之间的暴力,无疑给孔乙己摇摇欲坠的心又加了致命的一刀。这种“看客”虽然只是小说中虚构的小人物,但却是我们民族当时乃至当今社会一类愚昧人的真实缩影。这很难不让人想起2018甘肃的一个血案:一个19岁的女孩想跳楼自杀,围观群众没有劝阻,反而鼓励她赶紧跳。冰冷的一句话,像一把利剑,斩断了拯救女孩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个年轻的生命被千言万语踩死。在这场没有凶手的谋杀中,人心是主谋,语言是帮凶,生命是受害者。
?一把剑杀死友谊。语言暴力从来不仅仅发生在人与观众的平行世界,也发生在亲人、朋友、老师、学生的亲密关系中。“如果你连这份工作都做不好,你还能做什么?”“早知如此,就不该生你。”“你是猪脑吗?”…这些词熟悉吗?在社交平台上,“中国风不好谈”话题的阅读量高达800万,评论区充斥着“血泪控诉”。在家庭暴力和学校语言暴力中,父母是绝对主力,学习成绩是老师辱骂的主要焦点,外貌的贬低和讥讽是朋友间暴力的“惯用手法”。在留言中,不少人表示,多年后回忆起父母的一句话,老师的一句批评,一些同学的“笑话”依然令人心寒,甚至在长期的语言暴力中变得自卑、胆怯、敏感,人格在暴力中黯然失色,友情在怨恨中消失。
?一剑腐蚀一根柱子。曾经有一部纪录片,讲的是一个看守所里的六个少年犯。他们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遭受了不合理的语言暴力,摧毁和腐蚀了他们年轻纯洁的心灵,使他们拿起犯罪的武器,走上了报复社会的错误道路。目前,语言暴力的矛头不断指向占中国总人口35%的青少年。儿童自杀的新闻层出不穷,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激增。同时,他们不自觉地将所学的语言暴力运用到与他人的关系中,也变得口无遮拦,在痛苦中挣扎成长。
?孩子是民族的未来,语言暴力导致的诽谤和死亡的循环,如果不加以遏制,总有一天会危害到我们,甚至我们的下一代。一百年前,鲁迅先生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现在,我们国家的孩子不会死于战争,更不用说沉溺于口水之中!
?重剑无锋,只因人性,也因人情而融。语言艺术最初的魅力是“一树摇一树,一云推一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为了留住人间的暖春,请让剑归鞘,让话归唇,让拥抱的双臂间没有荆棘,让我们终于能听到彼此心跳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