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余华“活着”小说的人物、题材、艺术特色~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一生的故事,是一个历经人世沧桑的老人的人生见证,是一部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剧。小说《我》的叙述者年轻时得到了一份闲散的工作——在乡下采风。在夏天刚刚到来的季节,我遇到了一位名叫傅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地主家的少爷傅贵嗜赌如命,最后赌光了所有家当。在贫困中,傅贵去求医,因为他的母亲生病了。不料半路上被国民党军抓住,被解放军俘虏。回到家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贾珍含辛茹苦生了一双儿女,女儿却不幸成了哑巴。

真正的悲剧开始逐渐上演。贾珍因为佝偻病不能干重活;儿子因为和县长妻子血型相同而死,为了救县长妻子失血过多;女儿夏风在船长的介绍下与城里的怪人希尔结婚了。生下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夏风死后三个月,贾珍相继去世。希尔是搬运工,因为吊车失误,被两排水泥板砸死;孙子库根随傅贵回到农村,生活非常艰难。甚至豆子都很难吃。傅贵心疼,煮豆子给库根吃,库根却因为吃豆子死了...生命中难得的温暖会被死亡一次又一次地撕成碎片,留给老了的傅贵一只在阳光下缅怀的老牛。

主题

小说《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了无尽的苦难浪潮,展现了对死亡过程的一种可能的态度。活着本身就很艰难,要努力活着才能延续生命。正因为极其艰难,活着才有了深刻的意义。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好,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难。

艺术特色

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看,生活的物质与形式存在着内在的不一致,但作者以精心安排的形式克服了主题,实现了物质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了情感的升华,在苦难中净化了读者的灵魂,获得了艺术审美。

余华用一种类似于新写实小说的叙事风格——零介入来表现生存的悲剧美。作者可以排除主体对苦难人生作出明确的价值判断和情感渗透,仿佛站在一个“非人的立场”,客观冷静地描述人间的苦难。客观中立的叙事立场和热烈深沉的情感基调在文本中的运用,使《活着》成为余华风格转变的标志。

小说运用象征手法,即死亡象征生命。可能很少有人会遇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白发人送黑发人一个个走的事情可能只有在小说里才能看到。艺术的真实会让人相信,世界上不仅曾经有过活着的福报,未来还会有很多。

死亡的再现不仅给了人物心灵上的巨大打击,也给了读者意想不到的震撼。余华佳将重复的死亡嵌入日常琐碎的生活中,放大了“苦难”的广度和深度,使弱小的人物面对巨大的“苦难”形成的力量悬殊,从而产生强烈的命运感;同时也放大了人物闪光的精神力量,从而使整部作品充满了艺术张力。作品中死亡的重现,除了傅贵的父亲、母亲和妻子贾珍的死亡,其他人物都是意外死亡:儿子有庆因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夏风因分娩而死,女婿希尔因建筑事故而死,孙子挣扎而死。最后,傅贵所有的亲人一个个都死了,只剩下他一个人和一头同样老的黄牛,而他却如此乐观豁达地活着。通过这些意想不到的死亡重复,小说凸显了活着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