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汉初到汉武帝时期货币制度的变化
有关汉初到汉武帝时期货币制度的变化如下:
货币,是衡量商品价值、促进商品流通的重要物品。先秦时期,各国的货币杂乱无章,空首布、刀币等类型可谓是让人眼花缭乱。形状、制式的差异,亦阻碍了当时经济的发展。
先秦货币
等到始皇帝统一后,废掉了六国旧钱,“秦半两”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央,占据了主导地位。
秦半两
秦祚短暂,二世而亡。汉高祖于是乘风而起,御宇九州。可等到汉朝建立时,情况早就不一样了。天下动乱导致百姓凋敝,百业待兴。像秦半两这种大额度的钱币早已不适应汉初人民的生活水平。钱币的形制改革又将在汉朝掀起一股风浪。
汉武帝之前的货币
《史记·平准书》谓:“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於是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此时所铸的钱,是为榆荚钱。此种货币因其形如榆荚而得名,后世简称荚钱。荚钱轻而易制,故市面上的荚钱愈发的增多。
荚钱
而此时又有所谓的“不轨逐利之民”在那里操纵物价,囤货居奇。于是就出现了“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的形势。物价上涨得如此厉害,朝廷自然是要出面调剂的。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令:“更造四铢钱,除盗铸钱令,使民得自铸。”
汉文帝时改造四铢钱,但他却令百姓自主制钱。往先,盗铸之风屡禁不止。因盗铸而被判刑的,一县多至百人,至于因被怀疑而拷问的那就更多了。
这是一个两难的题目,如果放开限制让百姓铸钱,则天子之家不足富,而钱币益轻。吴王刘濞便因铸钱而富甲一方,以至后面的七王之乱爆发;如果加以限制的话,市面上的钱币减少,则参假的利润更高,底下的一些人也就更疯狂。
汉武帝时的币制改革
武帝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钱币自然包括在内。当时的情况是,国家疲于战事,府库空虚,民无藏盖;商贾大亨冶铸煮盐,财累至万金,却“不佐国家之急”。汉武帝为了改善中央财政与钱币贬值的问题,先后进行了六次改革。
1.第一次改革,是建元元年,将汉景帝时的四铢钱废除,改铸成三株钱。
因盗铸、参假的问题,曾经的四铢钱早已没有四铢,故而武帝这次改革是为了让钱币“名副其实”,变成真正的三株。
2.第二次改革是建元五年,民间私铸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汉武帝无奈只能变回原来的样子,行“四铢半两”钱。
但这次有钱币的制式有了划时代的变化,那就是在铜钱的外围加上一个“外郭”。这个外郭能够防止盗铸的人从铜钱边上磨取残屑制币,有利于抑制私铸之风气。
3.第三次改革是针对诸侯的,制造了白鹿皮币等,我们此处按下不表。
4.第四次改革发生在元狩五年。
武帝下令废除四铢钱,允许郡国建造一种五铢钱。自此,五铢钱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5.第五次、六次改革则是针对五铢钱而言。
因郡国五铢钱的尺寸、重量不一,便使得不轨之民依旧有机可乘,利用其中的差距谋利。因而武帝下令收回郡国铸币权,统一由京师钟官铸造,并废除了以前所有流通的钱币。自此,盗铸钱币之风逐渐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