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三侠五义的故事大纲?

《三侠五义》,原名《忠义之侠传》,是一部长篇侠义公案小说。清代《无名氏》根据说书人施毓坤的《龙图公案》及其抄本《龙图二录》编撰,共120章。俞樾(1821-1907)增、删、改,改写为《猫王》,最早刊于光绪五年(1879),史玉坤描述。卷首有两序:问竹大师,思回大师,迷道。石玉坤(约1810 ~ 1871),天津人,咸丰、同治时期著名的说书人。他的说唱《龙图公案》至今仍被抄袭,歌词也不少。后来,有人在此基础上删除了歌词,并将其作为小说添加,标题为“龙图二路”。光绪年间,朱雯大师对其进行了修改打磨,改名为《勇者侠义传》,又名《三侠五义》,均为120次。现代学者俞樾认为本书1中“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极不相干”,于是借助历史传记和通俗说法的修改,对1中的故事进行了改写。另外,展昭、、丁、丁这三个侠客,其实就是四侠,加上七侠,就是、智会、沈中元。原来的五鼠,即房鹿、张寒、山鼠徐青、平江和白玉堂,仍然是五个正义的人。后改名为《猫王》,并于光绪十五年出版。所以今天有两本书,三侠五义和猫王。

小说讲述了宋代包拯在侠义之士的帮助下,审理奇案,平反冤狱,侠义之士帮助官府摆脱暴力的故事。书中塑造了一个铁面无私、不畏强权的清官形象,曲折地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其中,公道冤狱、“宠溺于”、“除王”等情节,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表现了人民的斗争精神。书中穿插了大量的侠义活动,既表现了道路坎坷时互相帮助的正义行为,也表现了他们忠诚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本质。它的出现,显示了现代传统公案小说与侠义小说的完全合流。小说的内容大致分为两部分。前70回主要写包公判决各种奇案,冤狱,锄、葛平反的故事,中间穿插了南夏封“御猫”,五鼠在东京闹事,向朝廷投降,委托。在最后的50次中,他以严□民为中心,在所有侠客的帮助下,写出了斩断马超贤、马强和王向阳赵宇的故事。

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包拯,出生于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宋史流传至今。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天章阁候制、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使等职。当大臣知道政府的开放时,他以正直闻名。自宋元以来,出现了许多以包公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如《宋元契约论》、《元代梳妆盒》、《壶中鬼》、《周琛的焗饭》等。明末出版的《龙图公安》是一部关于包公受审入狱的短篇小说集。这些作品,很多都是民间故事,掺杂了很多超自然的迷信和荒诞的内容。《三侠五义》中的包拯形象多以民间故事为基础,带有虚构性,并沿袭了荒诞的迷信部分。但将短篇故事串联成长篇故事,情节发展,传奇色彩浓厚,成就了包拯不畏强暴、刚正不阿、能力超群的形象。特别是小说中加入了大量勇者在乡村和城市游行消除暴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故事。比如夏楠展昭为包公余金龙寺杀凶僧,天长镇带刺客,庞籍园破魔。小说将侠士的除暴安良的行为与保护大臣、为国出力结合在一起。南霞和兀术都被授予锦衣卫,体现了弘扬忠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思想。而侠义男女依附于统治阶级中的正面人物,反对恶势力,勇于反暴,为民报仇,反映了民众的一些思想和愿望。小说清晰地表达了人们对清明政治的诉求和对是非善恶的态度,具有一定的意义和认知价值。比如,小说揭露和批判了伟大的老师庞吉任人唯亲、诬陷忠义;尨彧毒害百姓,抢夺民间妇女;苗绣父子是鱼是鱼,是剥削;葛和马刚大肆破坏和危害地方。同时,太穷而爱富的刘虹、雪中送炭的刘宏毅、诬陷他人的冯俊恒,褒贬态度非常鲜明。《小虫楼贼单》选自杨柳青年画《猫王》

“三侠五义”画声物,保持了宋元以来说话艺术的特点,生动口语,刻画人物,描写环境,并能与情节发展紧密结合。尤其是对侠义男女的描写,各具特色,个性众多,世俗生活气息浓郁。鲁迅说,这本书“写野中英雄,生机勃勃,偶衬人间,夹杂幽默,每一次都把一个愚人写得特别出彩”(《中国小说史略》)。

《三侠五义》是侠义公案小说的代表作,影响非常广泛。后来又出现了类似的作品,比如《小武夷》、《小武夷续》、《英雄大八义》、《英雄小八义》。而《三侠五义》中的很多故事也成为了各种戏曲的题材来源。比如京剧《打驾》《拜见皇后》《演龙袍》《东京五鼠》都是故事。

《三侠五义》除了原版雕版,建国后还印刷了印刷版。《猫王》印刷版1980北京宝文堂。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首次出版谢兰斋的手稿《龙图二录》。

《三侠五义》情节复杂清晰,语言通俗。它保留了宋元以来评书艺术生动直白的特点,对后来的公案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后来《小武夷》、《小武夷续》、《英雄八义》、《英雄八义》等续书相继问世,都是直接受其影响。

宋仁宗统治时期,河南周琛旱灾严重,皇帝命令包拯在周琛放粮救灾。有个霸,仗着自己是国舅,派人刺杀包大人。展昭、白玉堂、燕子佗这位老隐士,暗中保护、帮助包大人,让包大人得以杀叔除暴。后来包大人查出了多年前内廷“狸猫换太子”的案子,使仁宗和李娘娘得以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