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雍正朝比康熙朝更经典。为什么?
这两部都叫历史小说,也尽力查阅过史料,但还是过分美化了皇帝。他们对汉人的血腥对待,大规模的“文字狱”都没有体现出来。
不过好像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这两个片头指的是电视剧。那么康熙朝真的不如雍正朝。因为以前的编剧,为了博取观众,把一部剧拍成了一部只是半开玩笑的历史剧。先不说萧庄皇后死后是一个溢出的名字,而是剧中人满嘴一个“我萧庄”。活着的人知道自己死后叫什么,真是可笑。说一部政治斗争剧加了很多对孩子不讲道理的亲情,是很失败的。
贵妃游历数省探亲,公主戏弄官员。太后让贵妃主管政治。母女俩想在战场上阻止两国的战争,在野外与龙梅做爱,让康熙的后宫成为现代人的舞台。
康熙本人只要选对了人,就是无敌的。一个姚启胜管着台湾省,一个周培公,平定了叛乱。皇帝需要呼喊,表达他的帝王之心,这与原著相去甚远。
雍正朝,康熙的聪明睿智,不动声色的解决难题,雍正的勇于改革,革除贪腐之心,犯错后的自批,对政敌的狠辣,都是优秀的。
不足之处是和雍正两个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
有评论认为,《雍正王朝》《火中涅槃》《向着* * *》《大明王朝1566》都是精彩深刻的历史谋略剧,雍正王朝比康熙王朝更经典,这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
一是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故事,突破了原来流行的历史评价,对雍正做了更客观的评价;而到了康熙朝,康熙的丰功伟绩就被夸大了,好像生来就是皇帝,但当了皇帝就什么都能做好,其他大臣都是多余的。
《雍正王朝》第一部讲述了“九子夺嫡”的故事,非常精彩,跌宕起伏,隐藏的台词很多,扑朔迷离,往往出人意料。剧中每个角色都有特殊的参与斗争的方式。大部分都很有心机,捉摸不透。从康熙帝到雍亲王,从八爷尹贵到张,从十四爷尹贵到雍正的儿子洪氏,从隆科多的六叔童国威,到雍正的一代宗师吴思道,没有一个是智商低的,但都是满脑子的计谋,在帝国政坛都不是省油的。《雍正王朝》中的康熙也有很多难处,也需要老谋深算,有时候也会很难。雍正朝的故事发展扑朔迷离,充分体现了朝中斗争的别出心裁和引人入胜的魅力,让观众非常喜欢。雍正朝后半段,既延续了前半段足智多谋斗争的故事魅力,又阐述了雍正面临的改革难题,遇到的经济困难,遇到的狡猾对手,难缠的大臣。此外,它还显示了雍正的特点,如勤奋,仔细和认真,但也深谋远虑和毒辣的手段,这使得雍正的形象和
康熙(剧照)
而在《康熙王朝》这部戏剧中,却展现了康熙皇帝一生的丰功伟绩。这个主题简化了剧中的情节,同时也让其他配角成为多余的陪衬。再加上陈夸张的表演,这就让康熙皇帝的形象从剧情中飘了出来,飘得太高了,所以很虚,让观众觉得太假了。康熙皇帝英俊风流,无所不能。只要他动动手指,再难的事他也能轻松搞定。年轻的时候,我有一种超乎寻常的狡猾。我怀疑所有的部长。在宫中杀死鳌拜后,宫中一片混乱。他怀疑任何人,不敢开门,四处张望。他完全不像一个13岁的少年,这让康熙的“谋略”太高了。剧情是为了展现康熙作为一代帝王的伟大才华。但这种伟大的才华,似乎并不是在真正的斗争、真正的战斗中形成的,而是作者“安”送给康熙的,让观众觉得都是假的。康熙的对手不堪一击。本来康熙的经历就很有故事性,可以写得很好,比如攻下鳌拜,灭“三藩”,收台省,亲自征伐葛尔丹,平定朱三太子叛乱,“九子上任”。剧情可以很有味道,没错,电视剧太突出康熙了,让这种戏剧性的变化更加无趣。与雍正王朝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
第二,雍正朝在人物塑造上比康熙朝更立体,更丰满,更有魅力。
比如老戏骨焦晃演康熙,一绝,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可以说是难以超越;唐国强作为雍正的作用也很大。他的内心世界和动作表达都很到位。他的台词、手势、眼神等。都是集中在性能上,非常耐用;杜饰演的张,也是经典之作。他巧妙地融合了三朝元老的稳重、智谋、谨慎和世故,让观众觉得很有内涵。王绘春饰演的八爷伊尹,人见人爱,精明毒辣,足智多谋,把一个马基雅弗利主义的王子演得惟妙惟肖。再加上王辉饰演的十三爷黄天骏,光明磊落,忠心耿耿,刚毅气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比之下,《康熙王朝》中的大多数配角都不太受欢迎,很难打动观众。主角陈和分别饰演康熙和孝庄皇太后,非常精彩。但是因为剧本把这两个人做的超有能力,夸张,人物扁平化。即使是像陈这样有表演天赋的演员,也很难给康熙一个精彩的表演。康熙太有才了,好像所有的演员,所有的场景都是围绕他特别设计的。这不是电视剧,而是漫画,画的是康熙高大全的形象。小庄也差不多,都是优点,没有缺点,只要她做了,就一定是聪明之举,而别人在她面前,黯淡无光。
康熙(剧照)
第三,康熙朝可预测的套路太明显。危急时刻总有能力强的人出来救他,就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先是夸了个大牛,说我老孙几百年前闹天宫,然后又打他七十二变,打他如意金箍棒。但是他经常打不过妖怪,于是找到了能救他的观音菩萨,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康熙王朝》中,当康熙得了天花,被病魔折磨,快要绝望的时候,送草药的苏马拉古出现了,问题解决了。鳌拜的嚣张跋扈,小庄和康熙一老一少显得很无奈,但就在这个时候,有病的太国章索尼出现了,问题解决了;班布尔犯了错,于是忠心耿耿的铁丐吴六一帮康熙治好了他;在索托和明珠王朝,李光地,一个诚实坦率的天才学者,接管了他们的权力。吴三桂嚣张,出了一个周培公,出了一个死忠朱国治,问题就解决了;台湾省与大陆隔海相望,清兵不熟水,故有姚启胜、施琅等。康熙遇到难题,总是像神一样,总有能人替他解决。康熙被杀的时候,各种“观音菩萨”都有,总有神仙可以帮忙。这个故事是不是把观众当阿斗了?
相反,“雍正王朝”不是那么简单就能解决难题的。故事往往一个接一个,一个悬念叠加在另一个上,意味深长。而且人物在变,让观众始料未及。原本听四爷的年羹尧霸气十足;雍正最信任的九知府隆科多,雍正登基后反水。原本江湖满布的李傕,成了大权在握的两江总督和政府官员;精力充沛,风度翩翩,十三爷生病了;足智多谋的吴先生不得不要求“半隐居”,离开。剧情的发展充满了管道、悬疑、陷阱和诡计,让观众觉得非常过瘾。
雍正(剧照)
另外,雍正王朝正视历史事实,不像康熙朝那样粉饰现实。《雍正王朝》揭示康熙晚年无力治理王朝,吏治腐朽,赋税较重,国库亏空,民不聊生,已难以维持。这种对现实的描写比《康熙王朝》更真实。康熙之后,只有雍正可以铁腕力挽狂澜。雍正即位有其皇帝残暴的一面,大肆杀臣,升文字狱,搞“密折”制度,用特务人员监督高官,罢免威胁其皇位的八爷、十四爷。但真实地表现了他的勤政爱民,刷新吏治,推动改革,反对腐败,振兴经济,加强中央管理。
没关系。个人比较喜欢康熙王朝!
《雍正朝》和《康熙朝》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两部历史剧,都在央视播出过,也是民间的热门话题。那么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哪个电视剧更经典呢?
我们先来看看电视剧《雍正王朝》。雍正朝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九龙夺嫡,二是雍正继位后。其中九龙最为精彩,剧情跌宕起伏,变幻莫测。剧中每个人都充满心机,没有一个人属于低智商。就连至高无上的康熙也是谨小慎微,再怎么老谋深算,似乎也是举步维艰。朝中局势扑朔迷离,展现了一代帝王在纷繁复杂的朝廷中面对官员和诸侯的真实处境。对手越强,越能显示这个皇帝的能力和魄力。而且演员对剧中每一个动作表情的处理也非常到位,可以说是我们历史剧的巅峰。
另一方面,《康熙王朝》就不一样了。该剧重点讲述了康熙皇帝一生的丰功伟绩,所以看起来康熙做事往往游刃有余,无论什么艰难困苦,康熙都只是弹指一挥间,轻轻搞定。虽然表现了康熙作为一代帝王的伟大才华,但是看起来很假,仿佛康熙的对手都是弱鸡,在欢声笑语间就会消失。而且因为剧情涉及太多,从康熙如何成功擒下鳌拜,三番五次灭台,收台省,亲自领导葛尔丹,还包括了朱三太子的谋反,后宫两个妃子的争斗,以及夺取大哥大和太子的官职。总之,要描述的东西太多了,导致什么都不详细,都很模糊,看起来很空洞。只是在收复台湾省时,李光地、姚启胜、施琅三人聚集在福建,商议如何封台,揣测皇帝心思。而且剧中的台词也很烦,一条一条从小庄和小庄开始,全程都是咆哮演技和醉话。
总的来说,雍正朝比康熙朝更经典,经典很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里面都是人,没有一个是傻子。这就是扑朔迷离、高潮迭起的剧情吸引观众的原因。这和大明王朝1566一样,更像是现实主义作品。
雍正朝打得像,康熙朝打得像。
雍正王朝讲的是一个皇帝,从太子到皇帝,到成为皇帝的过程,再到作为皇帝付出巨大努力的结局。
这就像一个草根,奋力拼搏,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最终创业成功,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展现了领导力和指挥能力。这样的主题更贴近大众的内心。谁不想做官,谁不想成功,至少雍正的成功是靠自己的努力取得的。符合公众对自己或孩子期望。
康熙朝更像是一个二代或者富二代。成功接班后,不断扩大企业,发展壮大。大众似乎更羡慕嫉妒恨。不要给人民任何期望和期待。像英雄的故事,像童话。
所以雍正王朝还是比较能接受的。
《雍正王朝》基本上是根据二月河老师的小说改编的。政治游戏的很多细节是没有社会经验的年轻人无法理解的,有些细节需要十几年才能理解。至于康熙朝,更接近于开玩笑。
康熙朝在深度、制作、细节上都不如雍正朝。
吏治永远是历史剧最深刻的主题。
我们来对比一下康和雍出现过的声讨大臣的戏码。这两部剧在两部作品中的地位和内容相似,都是依法处理亲信后的训诫和自省。所以很有代表性。
雍正认为,除奏折中的场景外,大臣们出于天理人情的考虑,对和张免于死刑还有以下现实原因:
1,挽回朝廷的面子。
这里的朝廷不是空手指,而是三个军部重臣,隆科多、张、太子廉。
罪臣张是张(雍正心腹)的弟弟,却是太子廉(雍正死敌)推荐的,的隆科多是雍正提拔的中坚力量。雍正杀掉这两个人无疑会与军部尚书产生隔阂。而诸侯立主保护这两个人,可以卖三个重臣的人情。对此,雍正对三人说:这样的人情,你们承受不起。(暗指外国官员与朝鲜内部勾结)
2、各省督抚保护诺敏,实际上是让山西亏空案不了了之,然后朝廷追查各省亏空只能半途而废。当官员保护诺敏时,他们保护了自己,揭示了官僚相互保护的内在逻辑。
最后,雍正反思自己疏于用人(张、其实都是雍正人),错误地表彰了,表示不会洗白自己的错误。所谓的保全法院的面子是不可能的。我不要我的脸。你想丢脸吗?)
康熙朝,网络改编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
康熙皇帝的自省。
谴责朝廷官员导致了国家的衰落。
对比这两段,可以看出两部剧的水平:
1.从对象上看,康所论述的对象是皇帝与官员的关系,或者说是皇族与官僚的关系,最后升华到人间。在雍,有三分:皇帝、朝廷官员、地方官员。背后的关系涉及皇权与相对权力(军部)、地方与中央、中央派系等多重利益。
2.逻辑上。
《康》主要是由点及面地论述朝廷与天下的关系,突出康熙的情怀与理念,慷慨激昂畅快动人。
同样在四五分钟内的法庭斗争永要复杂得多。表面上看,雍正是高高在上的,但我们不得不正视:
这些套路在现代官场和职场也比比皆是,把“书”里的话都展现出来,给人一种沉重的无奈感。
后来满清大臣以酷吏之名弹劾田文静。实际上是为了反抗雍正“为官一任,统收粮”的新政,这是古往今来消极抵抗的典型。如果像田文静这样强硬的人在这样的压力下都无法完成改革,那么无论雍正多么英明,各地推行的新政也将举步维艰。
最后,雍正努力改革整顿吏治,成为反派阿迦连王子煽动群臣逼宫、推翻雍正皇权的借口,成为剧中帝国危机的高潮。一步一个脚印,举手就是约束。雍正朝对皇权与官僚制度的关系以及官僚制度的弊端进行了深入解读。
如果说绝大多数影视作品基本都是粗糙简单的涂鸦:
康熙朝属于讴歌人物的传奇,魏的人物背后是充满象征背景的浪漫水彩画。《雍正王朝》可以说是一幅描绘封建王朝官僚状态的写实油画。
唯一一部同级别的历史剧大概就是《大明王朝1566》了,从同样不拘一格特立独行的海瑞和嘉靖的角度深刻阐释了明朝的体制问题,既有浪漫情怀,又有现实批判。
雍正王朝对雍正持乐观态度,褒贬皆有,符合历史人物事实。康熙王朝呢?我一直在夸康熙,却没有说康熙的“穿越”。没有康熙的渡,我怎么可能得到雍正的功德?康熙的贡献是开疆拓土,但说实话,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容易,腐败横行,问题很严重。可惜康熙没有管好,老百姓的日子很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