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说。。。

(1)你写文章是不是先想到结尾?

之前在留言板上看到一个问题:

“写文章要不要先要结局?」

结果,90%的受访者说不,因为

1,事先想好的结局和后来写的不太吻合,但是我就是不想。

2.文章写的很随意,所以完全没考虑结局。

故事还在进行中,所以没有结局。

我看了很多书,上面提到写一篇文章,要构思,要收集资料,要安排段落等。在我的习惯里,写一篇不知道结局的文章真的很难。我怀疑会变成空话或者只是把字数拉长,这似乎有点像“老太婆的裹脚布”。再者,是不是不能在正在进行的原因上做文章,但既然文章总有结尾,如果结尾和之前写的不一样,应该怎么修改?一篇不知道结局的文章怎么会有前进的方向?

所以我个人认为写文章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比如构思,收集资料,安排段落,所以要有结尾。

(2)基本原则

1.小说技巧的表达有几个基本原则。首先是文字的问题,其中两个是“报道”和“呈现”。转述是“间接表达”,呈现是“直接表达”。

比如“宫殿建好以后,就要处理宫外的松柏..................................................................................................................................................

这是作者给你的报告。言语软弱,不友善。你应该尽量避免写任何文章。因为好像是听作者一面之词,太主观了。

《间接表达》作者复述故事,很容易把读者和书中的世界割裂开来。

“孟连的身材不高,但她全身并不匀称。当她淘气的时候,她看起来像一个洋娃娃。她生气或者想做点正经事的时候,就像一个发育完全的小女人,让人肃然起敬。她长着一张长脸,五官精致.........................................................................................................................................................................

作者用叙述语法介绍一个人物,评论他的外貌,讨论他的性格。他没有力气,写不出生动的东西。正如科斯特所说,最糟糕的角色是“扁平人”,像剪纸角色,而不是在读者面前拖着整个人。

人物离读者很远,因为有隔阂,这也是间接表达的最大弊端。风景的介绍等。都是作者复述的,人物关系无法自我呈现。要把大脑里的记忆放出来,变成真实的场景。

2.避免用笔触带概括和复述人物的感情和动作,如:

他第一次在课堂上看到她,就被她的美貌迷住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她的美丽形象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这种写法抹去了真实的形象,代之以抽象的总结。读者只知道他爱上了她,但他是怎么爱上的,有多美好,读者无法知道。这是汇总类型。

人物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真实,第二是虚拟。

眼睛所能接触到的实物、风景、人物、场景,都是真实的影像,也是基础、具体,在传授给感觉的时候是真实的,呈现出最初事物的原始状态。光是真实影像的呈现就足以引起读者的感受,不需要再加上什么“很美”“很好看”之类的空洞形容词。

从事物的外在形象到人的内心去感受也是一种真实的形象,比如“我的心好热”、“我的心好毛骨悚然”、“我的心快跳出来了”,这些都是身体感官的真实反应。“他很恐惧”“他很焦虑”“他很激动”都是过滤过的词,是从感情中提炼出来的。

3、单词也要避免重复。

直接对话比复述的间接对话好,但还是只占一个平面。在描述真相的时候,我们要加上第二层呈现,比如说话时的动作和方式,然后发展到第三层呈现,加上对方说话时的反应,以及周围的氛围和场景。比如:

她问丈夫为什么昨晚直到凌晨三点才回来,现在又想出去。看到她老公打扮的漂漂亮亮不理她,然后就诅咒你干脆不回来了,每天晚上出去,外面一定有女人……………………………………………………………………………………………………”“你走吧!不要回来,永远不要回来!“好的描述。

4.创作描述的另一面是“隐喻”,所有的创作者都要善于运用隐喻。

“她弯曲、多节、坚硬的手指像蟹脚”(莫泊森)

这个描述多么生动有力,把那些想象中的形容词表现的淋漓尽致。

杜甫的“脚雨如麻。”如果雨有脚,那么太阳也会有脚,叫做“太阳的脚”,也就是影子,它上面的东西叫做“太阳”。

再举一个例子:

"太阳很强,天气很热."

“太阳被荆棘灼伤,狗躺在地上喘着粗气,人的汗不停地流……”

哪个更好?

5.用别的东西来比喻这个东西,这两个形象就产生了互动。如“浪比水田”、“水田比浪”,开阔了眼界,两者互动。

“入侵的雪崩”“狗发出像被女鬼吊死一样的呜呜声”都是对其他事物的隐喻,可以让文字更加生动,更加震撼。

(3)心理描写

用内心独白意识表达意识活动,是一种相当“主观”的叙事方式。

透过主角的眼睛看外在形象,往往是印象派的,超现实的。对于写某一类小说非常有用,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进入人物内心,最大化或最小化空间。但用这种方法,只能让读者读懂你的“脑幕”,在平版上很难不平淡。

因为这样很容易犯“讲故事的人介入故事”的错误,为了不犯这个错误,你必须让读者脱离你的意识,让他们感受故事之外的故事。

意识活动不是纯粹抽象的,都来自于生活经验,所以必须是具体的、真实的。人的大脑是空白的,有外在的影像才会有意识,就像看电影,一个接一个从大脑投射场景一样,写小说也是如此。

所以,请注意这一段:

“老太太的争吵是痉挛...她像石像一样平静地站了起来。她在半夜打开门走了出来...走进无边无际的荒野...她像石像一样赤裸地站在旷野里,转眼看过去的一切,饥饿,苦涩,惊讶,羞辱,喜悦地颤抖,于是她颤抖了...所以她抽搐了...

这一段是内心戏,是心理描写。嗯,除了上面的字,你还看到了什么?有没有一种看画无以言表的感觉?鲁迅笔下的这个女人,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感受,甚至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幅奇怪的画,所以是成功的。

2.以交错的方式叙述回忆,最重要的是选择关键场景,其次是合理安排段落出现的顺序,第三是要有自然的切割,场与场之间不能有明显的切割现象,即差距太远。

(四)叙事角度

所谓叙事观点,有两层意思,一是“谁来讲故事”,二是“看事物的观点”

这种观点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所有的人物出场、背景说明、人物性格、内心独白、场景变化都是作者安排的。

第二类:作者自己知道如何化身,也许是主角,也许是配角,也许是路边的树,即作者不是按照自己的身份说话,而是在第二、第三个角色中叙述。

第三类更复杂。作者不可能变成第三者,而是不止一个第三者,有时用狗的眼睛,有时用主角的眼睛,或者干脆躲在暗处永远不出现。

说清楚一点,那就是

一、侧面观:故事以第一人称讲述,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二、第二个观点:让故事中的一两个人物展开剧情和问题。

三、全知视角:作者仿佛与人物、万物同在,能让作者发挥得淋漓尽致。

不管是哪种方式,在写作之前都必须考虑整个故事,看哪一个可以用来把故事发展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状态,而不是漫无目的的写,这也是很多人中途写不下去的原因之一。

还有,对同一题材有不同的观点,你会发现写出来的味道和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在考虑的时候有几点可以注意:

1.仅仅从一个角度来刻画人物往往是不够的。有心无脸,有脸无心。这时候你就需要考虑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塑造了。

2.如果你想使用多个视点,你应该非常小心。除非你有足够的技巧,否则很难成功,因为读者会感到困惑,就像海的“有与无”就是运用多种观点。可惜他失败了,因为看的人很迷茫。

3.多视点的应用并非没有成功。有一本,即《红楼梦》。“在”与《红楼梦》的区别在于,“在”与“在”被局限于单一的“我”与“他”。但《红楼梦》里站出来解释故事的人不止一两个,但每个人都解释清楚,段落清晰。

以上是大方向,大格局,创作者会从中变化成小格局。

然后有了这些方向和模式,接下来当然就是写作了。写作当然需要文字。嗯,只要认识字,字就可以写,可以用。问题是如何灵活更好地使用它们。

词可以分为词和复合词。

凡是能形成自己词的词都叫“词”,比如:啊!哦!哦!等一下。

复合词比较复杂,但可以分为组合、组合、组合三类。

组合:白猪=白猪,教室=教学屋。

组合形式如:牛羊=牛羊,简单=简单,简单都是描写。

组合多以句子的形式呈现:吹牛=吹做动词,牛做助词,等等。

以上三种方式中,如何在遣词造句中灵活运用,是要讨论的重点,也是大家写文章必须面对和突破的。

就组合而言,它常与隐喻结合,以增加其灵活性,如:

1,“天红云西,地平太阳脚下。”(杜甫)

太阳脚是太阳和脚的结合加上类比法

2.“太阳在西方落下.....................................................................................................................................................................

把背光山比作黑池的怪物,是组合和比喻的方式。

3.“儿童和女孩在海边脱光衣服,在浅沙滩上玩水浪……”(孟东丽)

浪舌,浪与舌,再用联想比较,变成“浪微卷似舌”。那不是更生动吗?

4.“你害怕像梦一样白的雨吗?.....他哈哈大笑!”(杨钊)

梦雨是像梦一样的雨,像梦一样难以捉摸。

5.尖嘴可以称为“刀嘴”。

“一刀嘴,天下落在他嘴里,超生想都别想!”(白先勇)

照此类推,有无数种组合供创作者自由发挥,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进行创作。而且都是基于个人想象。

6.“雨越下越大,水渍惯作丝,河面水涡麻……”(钱忠)

人在雨下变丝并不稀奇,但是把河变成麻子真的是很好的联想。

除了“泪”和“泪海”,还有什么用“泪”造词的?还有“眼泪”、“泪之河”、“泪之蛋”

7.“激起雨丝,眼睛清澈明亮,眼泪僵硬又红又冷”(周邦彦)

8.“声音如雷破山,泪水如河入海”(刘义庆)

9.“甚至储存在我内心深处的泪水也从我的眼中流出”(张晓风)

10,“眼泪流得越紧,灵魂的绞痛就越深”(梁旋)

11,“几滴眼泪下来,凤姐心里轻松多了”(郑毅)

以上都是想象,但更“现实”,因为河真的有河,花真的有花。这个比喻一般人比较容易进入,另一个比较“抽象”,意境上有点难度。

12,“离殷鉴不远,我的梦塔浮雕在水面上……”(陈)据

浮在水面上的梦幻塔。那是什么?但是你需要更加小心。

13,“人在床上辗转反侧,因为梦的非洲爪子在舞动……”(简媜)

梦里的龙爪是在跳舞还是在做噩梦?还是做个好梦?还是根本睡不着?

14,“他心目中的理想之路是一块块苦砖铺成的”(子敏)

这样的写法是否比“天助天助”的叙述更能吸引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