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你有多少小号?鲁迅:泻药...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鲁迅也有个绰号叫长庚,鲁迅的弟弟周作人的绰号叫祁鸣。
左边是周作人,右边是鲁迅。
金星,作为“晨星”,是“祁鸣”,作为“晚星”,是“长庚”。《诗经》中有“东方有觉悟,西方有长庚”的说法,人们用“觉悟”、“长庚”来表示兄弟之间的不和。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名声不好。一切都是注定的,周氏兄弟也已经失和。他们从1923之后就没见过面了。
鲁迅的外号叫“猫头鹰”,但他本人对这个外号并不生气,反而有点喜欢,自称“猫头鹰”。他本人,像一只猫头鹰,在无数个夜晚里,静静地注视着这片土地的黑暗,写文章与黑暗作斗争,抨击中国那些无知麻木的人,试图唤醒中国那些明明痛苦却装作不知道的人,试图拯救中国人的灵魂。
鲁迅对世界、对中国的前途是悲观的,这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鲁迅对家乡绍兴又爱又恨。鲁迅出生在一个大家庭,他被认为是一个大家庭的少爷。年轻时,他过着优越的生活,快乐无忧。童年可以算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家里的后花园是他的秘密乐园。在《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充满欢笑的童年。这让他如何放弃自己的家乡。
白草花园
三维兀术
但在鲁迅13岁的时候,他的祖父被捕入狱,这个大家庭开始走下坡路。
祖父被囚禁两年后,鲁迅的父亲病重不久去世,对鲁迅的精神有一定的刺激。
家族运势衰落后,其他人的面孔也发生了变化,就像《呐喊》中的序言“有没有人从小康家庭陷入贫困?我以为在这条路上,我大概能看清这个世界的真面目”。
也许是因为童年时接触过的黑暗,让他对未来总是抱着一种消极的态度。但是,正因为他在暗处,所以他才能一针见血,攻击人性恶的一面。
1898年,鲁迅决定离开家乡,第一站是南京。
他先去了江南水师学堂,去了之后很失望。他发现虽然是“新学校”,但处处透露着“旧”。
江南水师学堂
之后转学到陆军矿道学校,在那里第一次接触到西方自然科学。除了读书,他还读了很多书,其中对鲁迅影响最大的是严复的《天演论》。
1902年,鲁迅去日本留学。只有当他在日本学习时,他才发现人们应该怎样生活。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日本越来越看不起中国。
正如藤野先生所说,“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如果分数在60分以上,那就不是他们自己的”。
他深深感受到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歧视。
更让他感到难过的是,当一个中国人被处决时,他看到一群中国人大声欢呼。
这种掌声对他来说特别刺耳。
这一刻,他明白了“学医救不了中国人”,他要拯救中国人的灵魂。
他决定“弃医从文”。
他想要一支笔来唤醒中国麻木的人们。
鲁迅一生有过两个女人。
1906年从日本回国,与朱安结婚。
朱安
第1次见面的两个人结婚了。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人没有爱情”,他对中国的包办婚姻和中国的封建礼教非常反感。
但他还是顺从地在朱安结了婚,这和他母亲有关,或者因为他认为这是母亲的恩赐。
鲁迅的生母鲁瑞。
出于孝心,鲁迅娶了一个奇怪的女人,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
他们像陌生人一样相处。至于他们为什么不和朱安离婚,除了母亲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朱安的考虑。
在当时,离婚女性会受到一定的舆论压力,而朱安作为一个深受中国封建思想影响的人,肯定无法承受如此大的压力。
鲁迅的另一个女人是他自己选择的。
许广平是鲁迅的学生。他们的第一次通信,源于一个学生对未来的迷茫,鲁迅也回信了。
在对待自己的学生时,他并不像鲁迅先生笔下那样不近人情。他温文尔雅,和蔼可亲。
师生之间从此书信往来频繁,思想上如此契合,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对于两个人的关系,鲁迅不敢前进,他不敢爱。
面对鲁迅,许广平用鲁迅在课堂上说过的一句话进行了报复。
上帝可能不这么认为。
这个故事是一对年龄不同的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正是因为年龄的原因,他们才没有结婚。
女人嫁给了别人,男人遇到了另一个女人。
但是最后,他们四个都不开心。
在故事的结尾,男人突然意识到“上帝可能不这么想”。
许广平借这句话告诉鲁迅她的态度。
童年是鲁迅最快乐的时光,和许广平在上海的日子也是鲁迅心中最柔软的时光。
因为种种考虑,鲁迅没有和朱安离婚,所以三人保持着畸形的婚姻关系。
临终时,朱安这样评价鲁迅:“周先生对我并不坏,我们之间也没有什么争吵……”
这种包办婚姻也是鲁迅痛恨封建礼教的原因之一。
他讨厌“仁义道德”,因为在他看来,整本书就是“吃人”。
在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他批评“这段历史没有年代,每一页都写着‘仁义道德’这几个字。反正我也睡不着。半夜我仔细读了一遍,才透过缝隙看到字。书上写满了‘吃人’二字!”
鲁迅批判的不仅是那些封建礼教,还有吃人的礼教。他也恨自己是一个吃人的人。
鲁迅的悲观思想也可以在这里得到体现。
他不禁想,在几代人的榜样下,真的有没吃过人的孩子吗?
他自问:“没吃过人家的孩子,还是有?”
另外,鲁迅对未来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他的悲观主义。
当陈独秀等人呼唤未来时,鲁迅对中华民族的未来持否定态度,但鲁迅的悲观是他相信希望。
在《呐喊》的序言中,他曾说,“然而,说到希望,它是不能被抹去的,因为希望在于未来,不能被我的必然所证明。”
鲁迅的悲观,可能是因为他看够了黑暗,看够了大多数无知的中国人身上透露出来的麻木。
鲁迅先生曾在《灯下随笔》中说,中国有两个时代:“一个是他当奴隶的时代,一个是他要当奴隶的时代。”。
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当时中国人民受压迫的特点,阿q就是典型。
阿q经常找人打架,打输了就安慰自己“儿子终于打中我了”。
阿q会欺负小尼姑,在弱者身上找到自信,就像大部分本性恶劣的人一样,“弱者愤怒,却把刀锋划向弱者。”
阿q被压迫的时候是愤怒的,但这种愤怒似乎不足以让他反抗,然后自我安慰后就屈服了,就像千千被绝对压迫后麻痹自己的中国人一样。
鲁迅不知道如何唤醒这群自欺欺人的中国人。
阿q的人生就像一个笑话。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被抓。我被抓后,遇到人就想跪下。我死的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死。临死前,我安慰自己。也许人们应该被斩首。
我不知道中国有多少人在这样的浑浑噩噩中度过了一生。
无数革命战士为中国人民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医学上的中国人却在馒头里蘸血,因为他们认为馒头能治病。
鲁迅痛恨他们的麻木不仁。
但他更痛恨中国的封建礼教。
《祝福》中的中国女人祥林嫂被封建压迫逼死,《孔乙己》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精神被封建礼教毒害。
可悲的是,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并非虚构,他们来自中国无数人的缩影。
也许他不喜欢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以至于鲁迅对梅兰芳不屑一顾。
鲁迅先生曾多次侮辱梅兰芳,说“中国最伟大的艺术是男扮女装”。
当然也可能纯粹是个人喜好。
不管什么原因,两个有民族大义的人关系都不好。
梅兰芳也没有参加鲁迅的葬礼。
1936年,鲁迅先生病逝,他的死震惊了中国无数人。
送葬队伍中,人群唱起了冼星海即兴创作的《安息之歌》。
一面印有“国魂”的旗帜缓缓覆盖在灵柩上,人们也送走了这位“民族脊梁”。
鲁迅曾经说过,毁灭有两种,一种是“海盗式的毁灭”,一种是“创新式的毁灭”,而鲁迅无疑是后者。
他走在黑暗中,与黑暗抗争,试图赢得光明。
就像他说的,“如果之后没有火炬之火,我将是唯一的光。”他以文字为光,照亮了中华民族的道路。
伟人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让我既佩服又无奈的是,鲁迅先生嘲讽的东西,今天依然存在。
[1]张光芒。鲁迅的笔名[J]。公民与法治。2019, (20): 44.
[2]毕丽·毕丽弹幕网。探索发现鲁迅先生(央视八套纪录片全部)[EB/OL]。/Video/bv 18t 411S7um?from =搜索& ampseid=4830087465812258347,2018-12-07。
[3]胡高普,。中国鲁迅传记[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汉,2013:183。
[4]鲁迅的书。尖叫和模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11。
[5]林贤治的评论。新民说鲁迅选集是1[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