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婆媳小说

我觉得任何一个女人,或者说任何一个结了婚的女人,总要过一个坎,那就是婆媳之间的“大碰撞”。虽然这在中国是一个传统的难以调和的问题,但三毛从来没有想过,她这个嫁到西班牙的大美女,也不能免俗。看过三毛作品的人,完全可以看出她和婆家之间的来往。

每个媳妇都是抢婆婆“情人”的罪人。在婆婆面前,三毛无法保持洒脱。

其实三毛嫁给荷西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婆家的关系,而且我相信三毛一直认为她和荷西选择了相爱,所以对谁都无所谓。

但这只是三毛在遇到婆家之前的心态。她完全忽略了一个保守但严格的西方家庭,甚至一些美好家庭的压抑。比如她和荷西随机选择结婚,婆婆真的记得她很多。

但此时的三毛受到荷西的宠爱,她积极行动,保持沉默,每周给婆婆写一封“问候信”。

即使从来没有得到婆婆的一句话,也默默的为荷西种下了更多的爱。想来在这种情况下,婆家对三毛来说并不是太难。

这就是事实。婚后荷西第一次带着三毛出现在父母身边时,一大家子人热情拥抱三毛。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何塞的家庭地位依然不可动摇。

三毛对此深有感触。

但为了以后打开局面,三毛不惜放下知识女性的自尊,为这个由陌生人组成的家庭推出了“保姆”形象:每天比婆婆起得早,打扫卫生,做早餐,甚至在圣诞节独自做了37个人的大餐!

况且三毛一定要和荷西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让婆婆在心理上更舒服。圣诞节那天,30多个人吃得不亦乐乎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切都是来自三毛。

你看,一个媳妇想得到婆婆的认可是多么的豪迈。但这还不是全部。如果三毛这么想,婆婆就会把自己当成家人,真的太天真了。

当她和荷西被迫暂时住在大加那利岛,按月还马德里的房贷时,他们又一次面对了公公婆婆、小姑子、小姑子一家的大考验。当他们听到这一长串人的名单时,三毛立刻计算出她家的剩余现实。

这个时候三毛是符合花钱买人品的。可惜的是,她虽然借钱欢迎这一堆人,却没有从婆家得到任何实际的感受。

婆婆住了30天,天天吃吃喝喝,却从来没有人问过三毛和她老公欠银行多少钱,甚至没有人问过他们以后的生活该怎么继续。

这就是强大的三毛。如果要换成任何一个中国媳妇,那颗脆弱的心早就不堪承受了吧?三毛在这场“婆媳之争”中彻底落败,也为她以后的现实写下了结局。

荷西坠机身亡,婆家隆重登场,但除了财产,都是在buy buy买的。亲情呢?

看过三毛背影的人都为之落泪,因为荷西突然死了。当然,人们哭的不是荷西,而是无法从悲痛中自拔的三毛。

面对丈夫的突然离世,一个年轻女人是不可能用语言表达内心的痛苦的。三毛抱着荷西的尸体哭了很多次,甚至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要和他葬在一起。

三毛就是这样一个要么不爱,要么用生命去爱的女人。她所有的洒脱和大方,只有在没有爱人的地方才能表现出来。但是没有荷西,她什么都照顾不了。

这时候婆家又一次打了三毛。因为他们主要是根据三毛过去有荷西时的表现,认为三毛也应该是那个对他们彬彬有礼,处处照顾他们的“媳妇”。

三毛在书中写道:荷西的家人来参加葬礼几个小时后,我被打了镇静剂,躺在床上,但药没用。我还在呼唤何塞回来。事后我才知道,我妈在发抖,用小平底锅一遍又一遍地煎蛋炒饭,给我婆婆和荷西的哥哥姐姐们送饭。那些家属哭着吃了一会儿,就冲到街上抢购一些岛上的免税烟酒和手表。

诚然,丧夫之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失去孩子的相对痛苦呢?儿子年纪轻轻就去世了,但我妈在葬礼结束后还不忘在buy buy买。这是冷漠,还是中西文化的天然差异?

反正三毛这个走遍天下的女人是无法理解的,也无法接受和理解。自然,她和婆家的关系也产生了牢不可破的裂痕。至少,儿子葬礼后的这份淡定豁达,让三毛从心底里觉得不可思议。

但此时此刻,三毛已经没有荷西了,她无法理解这一切。她只能写在书里,默默消化。后来,当她从大加那利岛搬走时,她把所有的东西都送人了,甚至把自行车给了送报员的儿子,但什么也没留给她丈夫的家人。这就是三毛沉默背后的阻力吧?

但无济于事,后来回到马德里,三毛和荷西买的房子最后都被婆婆拿走了。三毛只有一枚婚戒,一副悲痛欲绝的样子。

回顾三毛的婆媳“大碰撞”,除了放低姿态默默付出,别无他法。情怀?为什么我们会提到三毛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教育出来的中国思维,这种婆婆只“输”不“赢”对吧?

虽然三毛在作品中对婆婆的描写很少,但只有那寥寥几笔清晰地表达了婆媳之间“一地鸡毛”的现实:我们之间没有情感,我们之间没有“战争”,但有一种绝对的人情凉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