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剧本名词解释是什么?
剧本的第四层含义
批评家除了描写工农兵的生活之外,还描写工农兵的家庭生活和感情生活,如工农干部和知识分子。
这个名字来自于
“第四剧本”得名于剧作家刘川的评论文章——《第四剧本——再评《布谷鸟叫》”,是对1956年前后中国出现的若干剧本的总结。这些剧突破了当时剧场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框架,表现出一些特点。
当然,很多最终能够尊重生活的真实形态,让思想服从生活而不是取代生活,发扬现实主义传统的剧本,可以概括为“第四剧本”。
代表作品
杨的《布谷鸟又叫了》、的《甜酸苦辣》、哈莫的《笛声划过》。此外,吕彦周的《归来》、贺秋的《在新导演到来之前》、王的《葡萄烂了》、的《忙着开会》也因创作倾向相似而被视为“第四类剧本”。
杨、、哈莫、等戏剧家或成长于解放区,或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创作戏剧,大多受到苏联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苏联戏剧观念的转变,尤其是“写真实”观念的重新确立,深刻地影响了“第四剧本”的创作和审美特征。
成就
一是勇敢地突破“人性”和“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道德、情操和爱情生活,深刻剖析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批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
第二,勇敢突破只许“赞”不许“曝”的禁区,大胆介入生活,尖锐揭露现实生活中的严重矛盾和冲突。
第三,总的来说,“第四剧本”打破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刻板印象,对新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发展
刘川于6月1957+01日在《南京日报》发表署名李红的文章《第四剧本》,提出:
“三种剧本”:从概念上描述工、农、兵斗争生活的剧本。
《第四剧本》:“不属于以上三个框架的非概念剧”。体现在戏剧观念和题材选择上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