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印第安人营地》赏析
尼克眼中的生命之轻与心理承受之重的冲突。小说中四种不同层次的痛苦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基本冲突。
婴儿挣扎着通过一把大折刀获得新生,而父亲却用一把小剃刀轻松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作用于身体不同部位的三把刀是海明威精心挑选的道具,为的是不断引入残酷的场景,最终拉开悲剧的帷幕。
然而,描写令人震惊的暴力,绝不是海明威的终极意图。他想让人们看到的,应该是暴力背后不同角色的苦难。
因此可以说,海明威构建这三个人物的目的和写作《印第安人营地》的意图是为了强调痛苦对人的意义:人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痛苦——自然的、心理的、精神的;而且它承受痛苦的方式多种多样——要么迷茫地接受(像尼克),要么沮丧地咀嚼(像白人医生),要么被动地死去(像印度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印第安人营地》实际上暗示了作者的人生观和生命观——“我相信生命是一场悲剧,我知道它只能有一种结果。”
在《印第安人营地》中,整个故事围绕着尼克和他的父亲去印第安人营地营救临产妇女的情节展开。小说以故事发生、发展乃至高潮的清晰脉络,向读者展示了一幅从泥潭中拯救出来的英雄画卷,这是海明威风格的独特之处。
但是,从几个印度丈夫生动的对话和微妙的行为描述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种族歧视和善恶对立的画面。虽然小说的主线是尼克和他儿子的对话,但是贫穷善良深情的印度人是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呈现给读者的。
在白人医生的世界里,印度人就像被别人屠杀的动物,没有任何尊重和同情。通过海明威的简短描述,读者深刻体会到作品中蕴含的尊重印第安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白人种族歧视的批判精神。
扩展数据
《印第安营地》是美国作家海明威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收录于1924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中。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白人医生带着孩子去印第安人那里为一位难产的孕妇接生的故事。作者以平静的叙述语气讲述了这个故事,但他没有解释这个人为什么自杀。
1918年,19岁的海明威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身负重伤。医生从他身上取出了237块弹片,有几块弹片一直留在他体内,直到他去世。就像这些弹片一样,战争给他的心灵留下了无法愈合的创伤。
他清楚地看到,战争摧毁了人类文明,摧毁了青年对美好生活的幻想,摧毁了建立在人道主义基础上的道德和价值观。战争给海明威的精神和身体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促使他最终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 ~ 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 7月21出生于芝加哥郊区的橡胶花园小镇。父亲是医生,也是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在六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从小热爱运动、钓鱼、打猎。
高中毕业后去法国等地旅游,回国后做见习记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志愿去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1965438+2008年夏天在前线被炮弹打成重伤回国休养。
后来,他去了《多伦多星报》当记者。1921回到巴黎,遇到了美国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诗人庞德。1923年,发表第一部小说,三篇短篇小说,十首诗歌,后游历欧洲各国。1926年,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出版,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